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口工程施工方案

接口工程施工方案

接口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接口
电缆沟槽、综合接地、声屏障基础、接触网立柱基础、过轨管线等与“四电”相关预埋结构与站前工程同步施工,站后单位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对接口工程进行验收。

二、站前工程与站后四电接口
本工程区间主要有路基、桥等专业配合站后电力、接触网、通信、信息预留过轨套管,电缆槽预制铺设,综合接地接口位置预留,站前给站后提供作业面等交叉工作。

本工程各需要站前路基、桥等配合站后通信信息、电力、接触网等专业预留接口、过轨穿线管、综合管沟,并根据施工组织节点日期给站后各专业提供一定工作面,确保站后工程按期按完成。

三、站前预留接口检查
站前预留四电工程接口与站前工程同步进行,站前预留四电工程接口检查工作由各专业工区的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联合检查完成。

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一)电缆槽
1.过轨管、槽采用材质、规格应满足与相关站前主体工程同设计寿命的要求,在寿命期内不应损毁。

2.混凝土电缆槽、电缆井均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应能承受一般养护维修车辆碾压。

3.线路两侧均设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且路基、桥梁间相互贯通。

4.路基、桥梁设计的电缆槽(含过轨管、槽)及结合部要求平顺,弯曲时的半径不小于600mm。

5.电缆槽设置于路肩上,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设施。

6.声屏障设置于电缆槽的外侧。

(二)过轨管线埋设
1.从路基中过轨的通信、信号电缆,采用φ100 mm镀锌钢管防护,过轨管道的顶面距轨面997mm。

从路基中过轨的电力电缆,采用镀锌钢管防护,过轨钢管内径不小于150mm,过轨管道的顶面距轨面不小于1000mm。

2.接触网过轨管应采用高强度PVC管,过轨埋设时采用外包混凝土排管
方案。

设置于接触网支柱位置旁,两端与手孔相连。

接触网保护地线过轨对通信、信号电缆槽中的电缆应采用防磁屏蔽措施,且设置位置应避开线间集水井的设置位置。

3.过轨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并应满足抗碾压等机械强度要求,管口设堵头。

并列设置的过轨管之间间距应符合要求, 每根过轨管内预埋2根Φ3mm 铁丝,且铁丝头露出过轨管,以便后续电缆敷设。

4.过轨管道与路基两侧设置的电缆井连接。

通信、信号合用电缆井应采用《路基电缆槽及站后接口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中的II型电缆井、电力电缆井III型电缆井。

5.过轨管道及电缆井的设置位置,必须避开线间集水井、接触立柱基础及其下锚基础的设置位置。

6.为减少过轨地点,通信信号电缆尽量集中过轨。

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管道与电力电缆、接触网回流地线及供电线等强电过轨管道的距离不小于0.5m。

7.所有过轨管道预埋时,管道内应预留两根铁丝,以便后续电缆铺设。

8.站内过轨管的埋设应结合站内排水设计进行,过轨管线的埋设不宜对站内排水产生较大的影响。

9.路基上的各种设备修建和埋设宜与路基同步施工,并不得因其设置而损坏和危及路基的稳固和安全。

(三)四电专业预留基础
1.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设计位置(设计里程),符合设计院提供的支柱基础预留布置图。

跨距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检查,满足设计要求。

2.基础型号、构造、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型号与接口预留表中型号一致。

基础构造与通用图一致。

3.基础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控制在±5mm。

4.接触网基础中心到线路中心距离符合设计要求,误差控制范围0~+50mm。

基础横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1.5°。

5.基础地脚螺栓外露长度、螺纹长度及间距符合设计要求,螺栓相邻间距允许误差±1mm,对角线间距允许误差±1.5mm。

6.基础接地端子的预留是否满足要求。

7.拉线基础具有方向性,检查时要确认拉线基础的方向是否正确,拉线
基础中心到接触网基础中心的距离为7000mm,基础横线路方向的中心应与线路中心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2°,基础中心和相应下锚支柱基础中心的连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

8.混凝土基础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纹、破损现象。

螺栓等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做好防腐处理,预埋好的基础外露螺栓应涂黄油,用纱布包裹后绑扎好,以防生锈及螺纹损坏。

(四)电缆上桥锯齿孔、手孔及上桥爬架预埋槽道检查
1.梁端锯齿孔预留位置符合设计里程规定。

槽口平顺光滑,无破损、无裂纹。

2.上网电缆桥上预留孔位置符合设计里程规定。

3.电缆爬架基础螺栓符合设计要求。

(五)综合接地
综合接地系统是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电力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道床、站台、桥梁、声屏障等需接地的装置通过贯通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

检查方法:
1.直观检查
直观检查接地端子的结构、表面;是否存在变形、开裂、锈蚀;
直观检查接地端子与地线引接线的连接是否牢固;
用尺量手孔接地端子尺寸;
检查接地极长度及预埋方法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2.测量接地极电阻
电阻测量仪测量基础接地极及综合接地引接端子的电阻。

四、接口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一)桥梁接口施工方法
1.桥墩(台)综合接地系统
包括钻孔桩、基础、墩台身预留接地钢筋、接地端子。

本工程桥梁为桩基础,在每根桩中选用一根钢筋做接地钢筋,并利用承台底层钢筋网与桥墩内专用接地钢筋焊接相连。

桥墩台中设两根接地钢筋(可用桥墩台内不小于Φ16mm的结构钢筋)一端与承台底层钢筋网的钢筋焊接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

在每个桥墩的顶帽处适当位置设两个
接地端子;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某个侧面、距地面以下(可设于桥墩台上)300mm处,设接地端子,供测试之用。

桥梁为扩大基础时,利用基础底层钢筋网或在基础底层铺设一层钢筋网作为接地体。

基础底层钢筋网采用:钢筋为Φ20mm、钢筋网间距为:20cm×20cm。

在桥墩内设专用接地钢筋2根(Φ20),在墩身中心线两侧对称设置,距小里程侧(具体视设计位置确定)墩身砼面0.25m。

在墩顶及基础或墩身底部侧面预留供M16螺母连接用的接地端子。

基础或墩身底部侧面预留的1个接地端子须置于地面以下0.3m,端子顶面和砼表面垂直平齐;墩顶预留的2个接地端子顶面和砼表面垂直平齐或略高于砼表面2~3mm,接地端子与接地钢筋的连接采用标准焊接方式。

综合接地每个阶段设置好后,要及时测设电阻值,电阻值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2.桥面系综合接地
焊接接触网基础顶面接地端子连接在引上接地钢筋上。

浇筑接触网基础时,接触网基础底部预留通信电缆通过孔洞,孔洞宽为12cm,高为15cm。

防撞墙上部墙内设置纵向接地钢筋,与防撞墙引上接地钢筋焊接在一起。

3.桥上接触网支柱基础
(1)施工技术要点:
①检查螺栓所用类型,螺纹的长度;根据基础类型,正确选用法兰盘的型号;依据基础设计要求位置,按照设计里程复核基础位置。

②检查预埋的螺栓位置及尺寸,确保预留的螺栓尺寸准确,精度满足要求。

③梁架设后,进行接触网基础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时,人工将接触网基础部分的桥面混凝土凿毛,并清理干净;再次核实螺栓间距,同时校正接触网钢筋和预埋接地端子方向;支立模板,灌注接触网基础混凝土,在灌注支柱混凝土时,在基础底部预留孔洞,以便通信电缆通过。

④对螺栓外露部分用胶带缠裹进行防护,避免支柱安装前损坏螺栓。

(2)施工质量要点:接口工程的预留施工,应满足接触网支柱、拉线等各种法兰分类及受力条件要求和严格的施工误差要求。

①主要质量控制点:纵向跨距允许偏差±500mm;支柱螺栓外露基础面:170±5mm;锚栓外露基础面:80±5mm;预埋螺栓与基础水平面垂直:±1mm;
螺栓间距:±1mm;基础距梁中心距离:允许偏差+2 mm,0。

②使用模具:接触网基础预埋件在模具上焊接,模具可以找专业机械厂按图精准加工,按三层加工,上下开孔尺寸按锚栓直径加大0.5mm,中间按锚栓直径加大1mm,确保接触网基础预埋件在模具上焊接的精准度。

(二)路基接口施工方法
1.预埋过轨管道
由于电力电缆过轨、通讯信号过轨、接触网回流过轨等预埋在路基内部,在路基施工时(前)要按照相应要求部位和高程做好预埋。

施工前就要认真核对具体里程和部位,防止漏埋。

2.电缆沟、槽及手孔
待路基填筑至路肩标高后,及时施工电缆沟槽,在适当时期进行手孔的无水切割。

3.电力电缆槽井
电力电缆槽井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注意预留与过轨管的正确连接。

4.接触网立柱基础
接触网立柱基础采用人工切割,现场满灌混凝土。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应先于电缆槽施工。

施工接触网立柱基础时,应根据接触网立柱型号进行预埋螺栓,预埋螺栓必须采用钢筋进行固定;同时,要做好综合接地的焊接和预埋。

5.贯通地线的埋设
在路基填筑至贯通地线设计位置时,及时预埋贯通地线,然后再填筑路基AB组填料。

预埋贯通地线时注意预留好分支电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