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部分话本小说: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
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戏剧的源流与演变: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
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
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
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
情感心理的着力刻画主要是描写无法排遣的相思。
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是男女一见钟情,2是小人拨乱离散,3是才子及第团圆。
才子佳人的搭配附和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点,是理想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主要有三种:文人得官后的团圆、私定终身后团圆、金榜题名大团圆。
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有两点:1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2是与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及文人地位相关。
元杂剧其他:白朴《墙头马上》,女主人公李千金,男主人公裴少俊,它描绘了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马致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七兄弟”以下三曲,一向为人们所击节赞叹,颇能代表马致远曲的艺术风格。
在这三部曲中,分别用了顶真、映刻、对比、虚写的描写手法。
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粱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剧中的主人公为吕洞宾。
纪君详《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杨显之《潇湘雨》,是一部男子负心题材的作品,负心汉崔通,受害女张翠鸾。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承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
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表示同情。
神仙道话剧的基本特点:它与盛行于元代的全真教有着密切关系,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着物”的处事态度,劝告人们珍重“吾身”、认识“真吾”,参悟生命的真谛。
这一类说教,对于仕途失意、焦躁彷徨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抚慰作用。
因此,全真教成为不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这些剧本中,马致远借鉴、吸取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南戏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等人《鸣凤记》《琵琶记》人物形象分析:蔡伯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
他努力按照伦理要求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赵五娘: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岁月,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吴江派:中国明代戏曲创作流派。
因其主将沈璟系吴江人,因以得名。
成员有王骥德、吕成天、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茹、卜世臣、沈自晋等,他们在重视曲律意见大致相同。
沈璟的创作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格律重于一切;二是戏曲语言崇尚本色。
但他本人言行并不一致,冯梦龙曾多次指出他在曲律上的疏漏。
同时吴将派成员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
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等。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
默写《窦娥冤》默写:【正宫端正好】没有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驱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单刀会(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西厢记》第四本人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似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明清部分:概述明清章回小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定义: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特点: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产生的,标明回目、分章叙述、故事独立完整、前后句连、段落整齐,讲史的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
发展历程:章回小说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
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得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题材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语的原因。
《三国演义》地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成书过程: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金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康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
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残暴的奸雄。
他“雄略冠时,智谋出众”。
有时为了笼络人心,也略施权术,以示有“宽仁大德之心”,‘因而能评定北方。
但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他“尽杀百姓”、“鸡犬不宁”等等都表现出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诸葛亮,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核心人物,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在罗贯中倾注满怀挚爱的笔下,诸葛亮辉映千古的形象突出表现为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
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刘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身穿绿袍铠甲,坐骑火炭龙驹赤兔马,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往来冲杀的英雄形象历来为人们称道。
艺术成就:1、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生动形象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对比,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2、它擅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其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i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换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
5、《三国演义》“陈旭百年,概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许是才能。
《水浒传》最有影响的版本: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梭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人物塑造特色:《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水浒传》只所以能将众多的英雄写得性格鲜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性格。
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率直,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这样就在“同而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同时,小说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在高衙内开始调戏他的娘子时虽然他忍让了,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时,才使得他的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完成了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