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专题》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系别:人文社科系专业:行政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老师: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
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
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
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1.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近代企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同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
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资金少、技术薄弱、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企业在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不管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交通通讯方面,都有着明显地西方社会模式的剪影。
虽然此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但是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去寻求救世之方。
这种思考反映在学术上,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变革现实。
近代进步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变”的依据,力图从哲学高度论证这一主题。
(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政治思想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崛起,标志着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帷幕已拉开。
其中,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笔者在此主要介绍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更法改制的思想:龚自珍作为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批判精神和变革精神。
作为一个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他并未就此嘎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思想主张。
他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已将思想的触须超前地伸入了近代。
在政治方面,龚自珍主张适当限制君权,提高官僚权力,理顺君臣关系。
龚自珍主张要改变君主一人专制的局面,君臣合力共治天下,在君臣关系上,应废除跪拜制度,君主不应尊己贬臣,而应该将臣子敬为自己的师长。
他还要求改变吏治的种种弊端,整治吏治,提高俸禄,杜绝贪污和徇私舞弊。
为反对文化专制,龚自珍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取消文字狱的高压政策,给思想和言论一定的自由。
在用人制度上,龚自珍还主张取消论资排辈的做法,任人唯贤,人人唯能,采取开放的用人制度。
总的来说,龚自珍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主张学问与实际相联系,开启了晚清时期经世致用的学风,同时他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封建的集权专制,进而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方案。
他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也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操,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龚自珍却坚定地向前走出了一步,成为思想的先驱。
从此,中国的思想界逐渐活跃起来。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农民把理想天国搬到人间来的一次勇敢尝试。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可以说此方案是缺乏理性、科学性的。
然而,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另一重要政治思想是: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政,写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
其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
在政治方面,主张革新,广开言路,沟通上下,严禁结党营私,拥兵自重;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准许雇工和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业,修铁路、造轮船、设邮局、开银行,奖励发明创造,发展文化教育;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中国内政。
洪仁玕的思想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描绘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的设想,尽管不很完善,也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许多规定在当时无实现的条件,但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系统著述和大胆设计,特别是它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设计资本主义的蓝图,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洋务运动起于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统治,一部分官僚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自强”“求富”相号召,企图采用西方的军事装备与先进技术,强化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文章以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为代表加以介绍。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文章以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为代表加以阐述。
作为维新派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幼读经史,接受儒家思想的系统教育,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
他还借孔子“托古改制”来宣扬变法理论,宣传社会是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据此阐发“变”的思想,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同书》作为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也是戊戌思潮的代表作,向人们展示了所设计的理想王国──大同世界的宏图。
《大同书》对资本主义、特别对美国充满了赞美之词,认为“创数千年未有之奇境”。
他根据社会进化论,把人类历史分为据乱、升平、太平三级,而“今欧美之治近于升平”,“优于我国所处的据乱世”。
他认定中国必须以欧美、特别是美国为楷模,指出:“民权之起,宪法之兴,分解均产之说,皆为大同之先声”。
康有为也鞭笞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如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存在不平等。
他注意到垄断发展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以及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严重破坏。
他说:“资本家复得操纵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
”企业对“其产品销售与否,寡孰宜,无从周知,无从预算”,造成巨大浪费,根源在于“独人之营业”。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公生业”,“去人道有家之私及私产之业”。
《大同书》表现了康有为的真诚努力:要用空想社会主义和儒家学说改造资本主义制度,使之理想化、中国传统化。
可以说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是学贯中西,其学说也是承上启下的。
三、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评价(一)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本质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其代表人物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力量进行改革、洋务、起义、革命,以求改变现状,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中多有向西方学习的主题。
在外国船坚炮利的攻击下,中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随之消失,开始重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在思想上,经历了由“夷务”到“洋务”的蜕变,并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西方的政制和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在近代达成统一。
其三是知行合一。
在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下,每一股社会思潮都伴随着一场社会运动。
“经世致用”思想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平等平均”思想伴随着太平泰国运动,“中体西用”思想伴随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伴随了百日维新运动。
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也明显地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都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在现实斗争的土壤中栽培浇灌的,作为“批判的武器”,在近代中国“武器的批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