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啮齿动物鼠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摘要: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是新疆最大的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但是近年草原的生态持续恶化,由于鼠类对草原资源的危害相当严重,所以摸清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鼠害主要种类、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对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草原啮齿动物鼠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鼠害是破坏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地生态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地生态恶化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目前,草原鼠类对草原的危害十分严重,干旱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地区,被鼠类破坏的草原面积竟达这些地区草原总面积的30 以上,鼠害除了大量采食牧草外,主要通过挖洞,形成博土丘和秃斑等危害草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因此,控制草原鼠害是草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务之急。
1 自然概况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和静县西北,天山南麓,面积约23835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2 400~3 800 m,年均降水270 mm,无绝对元霜期,年均温一4.8℃。
据1980年国家草地资源调查,面积191.33万hm ,其中可利用草原173.33万hm。
巴音布鲁克草原属于高寒类型,可分为高寒草甸类(102万hrn2),高寒草原类(50万hrn2)和高寒沼泽类(14万hm。
),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和生物资源,形成了特殊的类型。
组成草原群的植物有303种,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牧草在草群中占优势。
草场等级大部分在四等五级至六级之间,占草场总面积的66.45 。
推行山(沙)禁牧、舍饲养羊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草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人工草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恢复较快,生物多样性逐渐形成,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同时草原鼠害危害加重,成为制约草业高效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调查方法根据农业区划,选择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鼠情调查。
目的是调查鼠类中种的组成,数量占优势的种,了解鼠类分布特征及其对牧草、草场的影响和目前应用的防治方法,为控制鼠害,建设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在不同类型草场上,用现场调查,直线“夹日法”,统计洞口法和目视统计法,走访草场病虫鼠害预测预报员、老农,鉴定标本,查阅文献及有关资料。
3 鼠类的种群分布特征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原鼠类密度为每公顷75只。
常见的有17种,隶属6科,6亚科,14属,砂土鼠为优势种。
分布情况如下:3.1风沙滩地区。
主要土壤为风沙土,沙化严重。
草场绝大部分属于灌丛草原类型,其次为低湿地草场,干草原草场。
主要优势牧草有油蒿、籽蒿、沙蓬、沙鞭、萎陵菜、碱草、寸草、芦草、沙打旺、草木栖、沙竹、酸醋柳、沙柳等。
草场主要鼠害为:兔科免属草兔(俗名野兔)。
仓鼠科砂鼠亚科砂鼠属长爪砂鼠(俗名黄耗子)和子午砂鼠(俗名黄尾巴老鼠),田鼠亚科麝鼠属麝鼠(俗名水老鼠),仓鼠亚科仓鼠属黑线仓鼠(俗名搬仓)、毛趾鼠属小毛足鼠(俗名米仓),鼢鼠亚科鼢鼠属中华鼢鼠(俗名瞎狯)。
跳鼠科趾跳鼠亚科三趾鼠属三趾跳鼠(俗名沙跳)、五趾跳鼠(俗名驴跳),倭跳鼠亚科倭三趾跳鼠属倭三趾心颅跳鼠(俗名长尾巴心颅跳鼠)。
长爪砂鼠和小毛足鼠为优势种,占77.31 ,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等为常见种,占15.1 ,但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上,三趾跳鼠占92.12%,子午砂鼠等6种鼠类占7.88 。
该区鼠类分布随地类不同而异。
流动沙地较少,下湿滩地很少栖居,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分布较多,牧草飞播区和人工草地、草园子洞穴明显增多。
3.2河谷川道区。
主要土壤为风沙土、盐土、淤土、潮土。
草场为低湿地草场、农间隙地草场,分布于田间、地畔、河滩、路旁、林间空地。
主要优势牧草有紫花苜蓿、沙打旺、青玉米、寸草、三棱、芦草、碱草、萎陵菜、硷茅、早熟禾、草木栖等。
草场鼠害严重。
主要鼠害是达乌尔黄鼠和五趾跳鼠,为优势种,占84.3 ,长爪砂鼠为常见种,占7.46 ,主要栖息于耕地,人工草地,撂荒地。
4 鼠类的危害情况鼠类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繁殖力。
草场上生活的鼠类的活动,一是使草原生产力下降,它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其喜食优良牧草,食性杂,食量大,与畜争食,并因啃食造成秃斑。
而且老鼠还危害林业,啃食多种针阔叶树和灌木的树皮、树根和种子,经常造成大量幼树死亡。
据报道,发生鼠害区,一般树木被害率在30 左右,死亡率20 以上。
靠近农田的地方,啃食、毁坏农作物、盗食粮食。
严重年份,袭击羊、兔、鸡。
二是鼠类为避天敌,不仅有居住洞,还有数倍、数十倍的临时洞,每个洞系少则一个,多则上百个洞口,形成许多小土丘,洞深有的可达一米以上,洞长有的可达数十米,纵横交错,破坏土壤,使草场局部退化,有的成为不毛之地,造成水土流失。
在严重退化的小尤勒都斯草原进行测定,同1980年相比,目前草原年鲜草总产量由72亿kg下降为36亿kg,牧草盖度由6O 9,6下降为35 9,6,草群高度由3Ocm下降为10 cm。
沙化草原区已出现大面积沙丘、沙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hm 。
5 鼠害的防治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目前仍是薄弱环节。
防治方法主要有:5.I物理防治鼠法。
利用简单机械捕杀,多用于城市、村庄、农田、人工草地。
草原大面积灭鼠,主要采用挖洞夺粮法、灌水法、鼠夹法、绳套、地箭和鼠笼等。
5.2化学灭鼠法。
5.2.1毒饵法。
以鼠类食物为诱饵,将磷化锌、敌鼠钠盐、灭鼠优、杀鼠隆、安妥等胃毒剂与饵料配合成毒饵,供鼠类取食,使之中毒死亡。
这种方法使用较多,使用时依据草原害鼠的生物学特点,寻找其最易被防治的薄弱环节,根据当地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灭鼠时间,努力减少鼠类数量,减轻、消灭其危害。
诱饵选择根据鼠的种类,投饵时间,地点及饵料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进行春季灭鼠。
初春时节牧草刚刚返青,害鼠出蛰,皮下脂肪消耗竭净,十分贪吃,且未大量繁殖,此时投放毒饵灭鼠,效果十分理想。
但春季大风频繁,投放的毒饵易被风沙刮走或埋掉,而且如果将毒饵吹到低洼处集中一处,会毒死牲畜。
夏季风期已过,害鼠于6——7月间正处于育肥期,到处寻食,活动频繁,此时投放害鼠喜食的粮食毒饵,效果也比较理想。
初冬季节,牧草枯委,害鼠入蛰,但草兔仍在活动,至牧草返青前,投放毒饵灭兔,效果也好。
草兔有一定活动路线,投放时根据活动路线隔一定距离放一撮。
5.2.2熏蒸法。
用烟雾炮、熏蒸剂(磷化铝、氯化苦等),找到鼠洞后,留迎风低位洞口作烟熏用,其余用土严密堵塞,然后点燃放入洞内,再加土踏实。
其主要作用是一氧化碳,可使鼠类血红素变性。
失去交换氧气能力窒息而死。
特点是不用粮食,不考虑食性,见效快,不引起人、畜中毒并带有强制性。
5.3生物灭鼠法,养猫灭鼠。
上述方法,简单落后,防治面小,效果差。
而且毒饵法污染环境,常引起鼠类天敌和牲畜中毒而死亡。
6 小结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从1996年起推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羊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草场植被盖度有了很大恢复和提高。
几年来,退耕还林还草17127hm ,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83333.3hm ,其中紫花苜蓿45333.3hm。
,沙打旺31333.3hm ,草木栖6667hm ,草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但草原鼠类密度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与1984年相比,增加1倍多。
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草原防虫灭鼠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巩固草原建设成果,保护草原资源,促进草原生态向良性发展,把草原病虫鼠害防治纳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是刻不容缓。
6.1加强草地资源管理。
草原防虫灭鼠工作,面大量多,技术性强,没有足够的专项经费,很难开展。
建议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地方配套一部分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年年安排,及早下拨,专款专用,持之以恒。
6.2防惠于未然。
建立和健全草原鼠情测报点和鼠情档案,经常监察草原鼠害种群数量变动和危害情况,根据鼠类生态习性,制定灭鼠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及时行动,把突击灭鼠与常年灭鼠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做在鼠害发生前,把鼠数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6.3提高科技含量。
重视学习掌握有关科技知识,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科技水平。
重视生物学和生态学灭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从破坏和改变鼠类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条件入手,抑制其繁殖和生长。
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鼠类天敌,如兽类中的猫、狐狸、艾虎、黄鼬,爬行动物中的许多蛇,鸟类中的猫头鹰、鹞、隼和鹰。
制定乡规民约,禁止捕杀猫头鹰、狐狸、黄鼠狼等鼠类天敌,禁止收购狐狸、黄鼠狼皮,给鼠类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研发推广对人畜无害而对鼠类有致病力的病源微生物和外激素,消灭和抑制鼠类数量的上升,防止污染环境。
6.4加强协作,多方配合。
与鼠害相关的卫生防疫、农业植保、林业监理、畜牧草原等部门今后应互相交流信息,联动联防,集中力量,提高效率。
6.5加强草业科普宣传,提高村民防鼠灭鼠知识水平,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
鼠类是自然疫源的带菌者,我区风沙滩地区村民,有剥食跳鼠后肢习惯,是一种危险而极不安全的习俗,今后应教育村民加强防范意识,严防鼠病传播。
参考文献:[1]樊乃昌防治草原鼠害是草原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战略任务。
中国草原,1986,(3)60—63[2]王廷业,王德兴农田鼠害及防治植物保护工作站1 983[3]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工作手册1978[4] 李毓堂,任继周,王培.草地资源学卷,载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3.[5]邓址毒饵灭鼠中国蝶升生物学及控制杂志,l996,7(2):V~Ⅶ[6] 史就明,宋末霞等.鼠害鼠疫发生园翥及流行趋势.中国撵升生物学及控制杂志,l996,7(5):367~369[7] 纪树立鼠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l988,2~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