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即:“真”、“快”、“新”、“短”。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事实,这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名小记者、当然也包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的原则。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虚构、渲染、夸张、添枝加叶,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而这些对于新闻报道却是不允许的,新闻报道是给人们提供客观事实情况和信息的,更注重的是事实本身。

我们衡量一篇新闻稿件写得好不好,不完全看它是不是用词漂亮、结构精巧,重要的是看他写的是不是事实。

如一些简明新闻,可能只写了一句话,却准确、清楚地把事实告诉人们。

新闻就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界老前辈艾丰曾说过:“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内容是事实,新闻写作最基本的素材是事实,新闻写作成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事实。

”事实,是指客观已经发生的“事实的真实情况”。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为我们欢迎它发生它就发生,不欢迎它发生它就不发生。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人们为什么要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新闻媒体?就是想通过媒体知道一些新闻事实,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

而媒体出现失实的报道,必然会给媒体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一张报纸、一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刊播的新闻不真实,很多报道是假新闻,人们还会去读这张报纸、去听这家广播、去看这家电视台的节目吗?肯定不会了。

大家可能从小就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山上放羊的孩子,本来没有狼,他却扯着嗓子对山下的村民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听到了喊声,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跑上山来,可没有看到狼,只见羊儿还在那里悠闲地吃草,才知道小孩儿在说谎。

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故技重演”,村民又一次被欺骗,都非常生气。

有一天,狼真的来了。

可尽管这孩子拼命似的喊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都不肯上山来。

这下,惨重的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来联想一下,如果一个新闻媒体失去真实,谁也不再相信它就会像这个说谎的孩子一样,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我们应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新闻的基本要素要真实准确。

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是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因素,小记者初学写稿,最好要写全这些基本要素。

同时,要真实无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如写时间,要写明×月×日,重要的新闻还要写明×时×分×秒,切忌用“日前”、“最近”、“前些日子”、“不久前”等不确定的时间用词;写地点,要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不能写成“某县”、“某乡”、“某小学”,也不能只写“朝阳中学”、“育苗小学”,而不写明何省何市何区;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物,要写清楚真实姓名,不能写成“一名小学生”、“一位中年男子”、“张先生”、“李同志”、“王同学”等等,这种含含糊糊的人名,让人无法相信是否确有其人。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写错了人的名字。

比如,把王冬写成王东,刘丽丽写成刘立立;再如张冠李戴,把张三写成李四,王五写成赵六。

对于事件、原因、结果等,必须深入采访,仔细核实,不能急于求成,草率报道,更不能道听途说,以假当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高考发榜的日子,有一位小记者到农村去采访一位家庭很贫困的高考生,问他是否考上了大学,这位同学本来落榜了,但怕丢面子,就撒谎说考上了,这位小记者信以为真,没有看看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没有到他的学校进行核实,就匆匆忙忙地报道出去了。

结果报道失实,成了一篇假新闻。

给这位高考的同学和刊发此稿的媒体以及小记者本人,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二,新闻报道的细节要确切无误。

一篇新闻报道,为了有助于人们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揭示新闻内含的深刻意义,有时要表述事实的细节,引用一些与事实有关的数字、史实、典故等资料。

对此,一定要做到确切无误。

邓颖超生前曾批评几名记者说:“你们写的《中秋佳节话友谊》,报上登了,我看过了。

那篇文章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

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

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

”接着,她严肃地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这种细节上的失真会影响整篇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有的报道虽然是真实的,但由于忽略交待真实的细节,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是假新闻。

例如,发表在1982年6月25日《陕西日报》上的一条消息,虽然事情是真实的,但却让人难以置信。

消息报道的是一位67岁的老太太,在山上采药时遇见一只豹子,这只凶猛的豹子没有吃了她,她却把豹子打死了。

由于没有交待真实的细节,人们看到这条消息后,都认为是一条假新闻。

后来,这条消息引起美国一家报纸的关注,他们拟转发此稿,就委托一个来中国考察的叫胡开文的美藉华人核对此事,下面是胡开文与写这条消息的记者的一段谈话:胡: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她是不能打死豹子的。

事实是打死了。

请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特别是他的偶然性作以介绍。

记者:必然性是这一老妇确实勇敢。

倘若她临危怯懦,多半会被豹子咬死。

偶然性是,当时,这个老妇人正在山上挖药,同她在一起的有她的一个50多岁的侄媳,两个十三四岁的孙女。

还有一个12岁、一个17岁的孙子。

当豹子从灌木丛中冲出扑向孙子时,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即大声呐喊,这时豹子便冲将过来扑倒老妇人,并咬住她的左臂。

这位勇敢的山里人翻身抱住了豹子,在殊死搏斗中,抱在一起的人和豹子一起滚坡坠崖。

当老妇人和豹子落地时,凑巧人在上、豹在下,而且地面有锐石。

这样,人同豹子合计100多公斤的重量,加上落地的速度,造成了豹子的致命伤。

而老妇人未受大伤。

她当时还抓着豹子的两只耳朵,豹子却无力弹跳。

神智清醒的老妇人此时大喊:“快来呀,我抓住豹子啦,别叫它跑了!”媳孙赶来,只见豹子两只前爪撑地、后身失灵,便一顿乱棍将它打死……请看,如果消息中详细交待这段老妇打死豹子的细节,人们就不会质疑这条消息是假新闻了。

另外,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也往往容易出现失误。

有这样一篇稿子,是小记者写自己所在的学校240名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活动的,他写道:“4月21日,北京市丰台区五爱小学240名同学,到南苑路东侧荒坡上参加春季植树活动。

今天刮着4~5级的春风,风沙扑面,让人睁不开眼睛,但同学们个个干劲十足。

从上午9点到11点30分,仅两个半小时就植树12000株。

”稿件发表了,很多人对“仅两个半小时,就植树12000株”提了质疑。

是的,让我们来仔细算算,240人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植树12000株,平均每人植树50株,有这种可能吗?结果一核实,是小记者写稿时失误,多写了一个“0”,这样,1200株就变成了12000株。

瞧,多写一个“0”或少写一个“0”,就相差“十万八千里”,造成了报道失实。

所以,我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还有这种情况,有的小记者采访时,没有记住准确的数字,就大概估计一个数字随便填上,或者采用一些模糊性的数字用语,如“数百”、“几千”、“好几十万”等,这是新闻报道绝对不允许的。

第三,绝对不能“合理想象”。

新闻报道中,涉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合理想象”,无根据地推测,否则,就会使报道失实。

早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发起一场批判“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剧本《前线》中塑造的一位军事特派记者,他不到前线采访,坐在指挥部里编造了很多“新闻”,后来,人们就把凭空想象、胡编乱造的新闻现象称作“客里空”。

50年代,中国新闻界又开展了一场批驳新闻“合理想象”的讨论。

讨论是由一篇题目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报道引起的。

报道中叙述志愿军英雄黄继光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时,有这样一段: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

敌人的机枪仍然在嘶叫。

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

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枪声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然后描写黄继光一跃而起用身体堵敌人的枪眼的情景。

这是典型的“合理想象”。

当时只有黄继光一个人在前面,他扑上敌人的枪眼后就壮烈牺牲了。

记者从哪里知道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再比如,有这样一篇报道,写的是一位农村老太太,在锄地时捡到一枚手榴弹,回到家后她把手榴弹放在火里烧,结果,手榴弹爆炸了,老太太当场被炸死了。

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位老太太贪图小便宜,心想,把手榴弹的木把烧掉,剩下的铁头还可以卖掉赚点零花钱。

”我们来想一想,在写这篇报道时,老太太已经被炸死了,她当时的思想活动是无形的,她没有说出来,谁会知道呢?二、尽力缩短时间差缩短时间差,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后从采写到编发的过程越短越好,时间越快越好。

有一位叫安德列·盖德的法国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到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

”这句话用于说明新闻报道非常贴切。

一篇稿件,从新闻事实发生、记者采写到媒体发布新闻,时间的间隔(即时间差)越短,它的影响就越大,否则,影响就小,甚至没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名小记者,必须懂得新闻报道时间的重要性,要增强时间观念,一件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要做到快采、快写、快发。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事件发生在1963年11月22日下午,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被暗杀。

当时,合众国际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美联社记者贝尔以及另两位记者正在现场新闻采访车上。

当听到暗杀的枪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史密斯第一个抓起车内唯一的一部电话机。

与此同时,坐在他后面座位上的贝尔和另两名记者,发疯一般扑向史密斯,与他撕打起来。

为什么要打他呀?不用说,聪明的小记者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为了抢夺电话机。

史密斯尽管被后座的3名同行打得鼻青脸肿,可他就是不肯丢掉电话机。

他紧紧地握着话筒不停地向本部报道事件的经过。

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肯尼迪被暗杀消息的记者。

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厮杀”,“厮杀”的目的是争夺新闻的时效性。

一条新闻谁采访、写作、刊播的速度快,捷足先登,谁就能首先争取到读者,听众或观众,时效是媒体竞争胜负的一个关键。

小记者采访、写稿,也必须要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

要知道,再好的新闻耽搁了时间采写,耽搁了时间发稿,就会变成“明日黄花”,就可能不被采用了。

例如,北京有一位小记者叫李挺,他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3月5日上午,他参加了学校大队部组织的一次学雷锋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