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论述题-答案汇编

微观经济学-论述题-答案汇编

1、利用图示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h2图2-1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2、利用图示说明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厂商扩大总收益的价格策略。

(以下仅仅图示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即P1降到P2,与收益的关系;其余类推)。

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表收益 d e >1 d e =1 d e <1 d e =0 d e =∞降价 增加 不变 减少 同比例于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因此厂商不会降价 涨价 减少 不变 增加 同比例于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收益会减少为零 价格策略降价涨价3、用图示及公式说明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

Ch3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根据序数效用论,在消费者收入和偏好既定、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右图所示,U 1、U 2 、U 3是3条无差异曲线, 分别代表与预算线相交、相切、相离3种情况。

只有预算线AB 和U 2切点E ,才是消费者在给 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

相应的最优购买组合为),(*2*1X X 。

用公式表示均衡条件为MRCS 1,2=P 1/P 2。

(3分)因为,就U 3来说,虽然它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U 2,但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U 3上的 Q=f(P)O P Q D C BEA e d=∞ e d>1e d=1 e d<1 e d=0 P1P2 Q1 Q2 X X 2abAB*1*2XX 1U 3U 1 U 2 EO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

就U 1来说,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 、b 两点的商品组合。

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U 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U 1上a 、b 两点的商品组合。

事实上,a 点MRCS 1,2>P 1/P 2 ,b 点MRCS 1,2<P 1/P 2,如消费者能改变购买组合,选择AB 线段上位于a 点右边或b 点左边的任何一商品组合,都可达到比U 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a 点和b 点更大的效用水平。

这种沿着AB 线段由a 点往右下(即用X 1替代X 2)和由b 点往左上(即用X 2替代X 1)的运动,最后必定在E 点达到均衡,这时MRCS 1,2=P 1/P 2。

(5分)4、用图示说明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Ch4第Ⅰ阶段(O —L3阶段):收益递增阶段,生产者不应停留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生产者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

因此,生产者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把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第Ⅱ阶段(L3—L4阶段):平均收益递减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

但由于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然以递减的速度连续增加。

在这一阶段的起点L3,APL 达到最大,在终点L4,TPL 达到最大。

第Ⅲ阶段(L4之后):负收益阶段,生产者不能进入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理性的生产者将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把生产退回到第Ⅱ阶段。

可见,合理的生产阶段在第Ⅱ阶段,理性的厂商将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

至于选择在第Ⅱ阶段的哪一点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

5、用图示说明SMC 与STC 曲线,SMC 与SAC 曲线之间的几何关系。

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CH5 答:(1)图示说明SMC 与STC 曲线,SMC 与SAC 曲线的几何关系: 任一产量水平的S TC 与TVC 之间的距离均为TFC 。

SAC 、AVC 、S MC 曲线都是"U"形。

QTC MC ∆∆=当0→∆Q 时,dQdTCQ TC MC Q =∆∆=→∆limO B ′ A ′Q A ″AP LL 1 L 2 L 3 L 4 D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L A B C MP LTP L C ′ D ′OCSTCTVC TFCQ(d )SMC SAC AVCCO(c )Q从公式可知:S MC 是S TC 曲线上相应点的切线的斜率。

变动规律:SMC 随着产量的增加,初期迅速下降,很快降至最低点,而后迅速上升,上升的速度快于AVC 、SAC 。

MC 的最低点在STC 由递减上升转入递增上升的拐点的产量上。

SAC 曲线在AVC 曲线的上方,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当于AFC ,而且S MC 曲线在AVC 曲线、S AC 曲线的最低点分别与之相交。

(2) 长期总成本曲线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出,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由短期平均曲线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由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6、证明利润最大化原则。

CH6 答:(1)数学推导如果用π表示厂商的利润,则:π=TR-TC 。

用πmax表示最大利润,Q 0表示此时的产量水平,则:)()(00max Q TC Q TR -=π厂商在追求πmax的过程中,要受到以下两个原则的制约:第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令0=dQd π可得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必要条件)1:1二阶条件见P192。

O C QSTC 1d STC 2 STC 3LTC Q 2Q 1Q 3c a b 图5-2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e Q 1OCQSAC 1SAC 2 SAC 3SAC 4SAC 5SAC 6SAC 7图5-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 2 OMCQLMCSMC 1SAC 1 SAC 2SMC 2SAC 3 SMC 3LACPCBQ 2 Q 1 Q 3图5-4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A()0)()()()()()()(=-=-=-=Q MC Q MR dQQ dTC dQ Q dTR dQ Q TC Q TR d dQ Q d π 即:)()(Q MC Q MR =如果MR>MC ,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量的成本,则厂商增加产量有利于厂商利润总额的提高;反之,如果MR<MC ,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能带来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量的成本,则厂商应该减少产量;只有当MR=MC 时,可以使总利润达到最大。

因此,MR =MC 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损失最小化原则(充分条件)。

在短期中,如果AR (或P )<AVC ,厂商将不生产,因为这时如果厂商生产,则损失=TVC+TFC ;如果不生产,则损失= TFC 。

当AR (或P )>AVC 时,厂商生产才是值得的,因为这时不仅可收回全部TVC ,还可收回部分TFC ,从而减少损失。

在长期中,全部成本都是可变的,只有P ≥AC 时厂商才会生产,否则厂商会离开该行业。

即:(1)短期供给函数可表示为:⎩⎨⎧≥==AVCifP Q MC P Q AVCifP P S min ),(min ,0)((2)长期供给函数可表示为:⎩⎨⎧≥==AC ifP Q MC P Q ACifP P S min ),(min ,0)((2)图形分析以完全竞争厂商为例,图中MR=AR ,是一条水平线,MC 曲线先下降后上升,两线交点MR = MC ,为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

图6中E 点,MR=MC ,在E 点的左边,MR >MC ,表示增加单位产量可使增加的收益>增加的成本,从而增加厂商的利益,厂商将扩大产量,使利润进一步增加。

而在E 点的右边,MR <MC ,此时增加单位产量使得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增加,利润下降,厂商会减少产量。

只有在E 点,MR=MC ,才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

必须明确:MR=MC 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实现MR=MC ,可使厂商总是处于最优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必定获得经济利润:若厂商有盈利,按此原则确定产量,一定是利润最大;若厂商有亏损,按此原则确定产量,一定亏损最小。

7、用图示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使用的原则。

CH8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即VMP=W 。

当劳动投入为L1时,VMP>W ,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的收益超过成本,因而应增加要P O Q MCP=MR=AR P 0E Q 0 图6 利润最大化 Q 1 Q 2 A C B D素投入。

当劳动投入为L2时,VMP<W 时,减少一单位要素带来的收益低于成本,因而应减少要素收入。

故:当劳动投入为L0时,VMP=W ,即只有当增加单位要素给厂商带来的收益等于成本时(A 点),厂商实现利润最大。

8、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CH8如图所示(注:可以用符号L 代替图中的16-H ,L 0代替图中的16-H 0……),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在b 点以下的部分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在b 点以上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向左上方倾斜。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当劳动的价格上升时,劳动的供给非但不上升,反而下降。

解释:如果将闲暇看为一种商品,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降低收入,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这样,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就可视为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在效用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获取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同方向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反方向变化。

即: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

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对闲暇商品来讲,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

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7、举例说明寡头厂商合作的不稳定性。

CH10例:甲乙两个供货商组成一个价格卡特尔,双方都有选择遵守约定价格或者违反约定L1 L0 L2价格的权利。

报酬矩阵如图:矩阵中每组数字中的前一个数字表示甲的收益,后一个数字表示乙的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