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言文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
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
”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为鬼。
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
”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两匠迁居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
”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
”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
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
”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
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清纪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窘迫:处境困迫。
⑥窦:孔穴。
⑦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⑧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⑨灼:炙、烧。
⑩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孔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宋有澄子者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
见妇人衣缁衣,授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
昔我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禅缁也。
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译文]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他)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途中寻找。
(他)见有一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而不放开它,要取她的衣服。
(他)说:“现在我丢失了黑色的衣服。
”那妇人说:“您即使丢失了黑色的衣服,可是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的啊。
”澄子说:“你不如快点给我衣服,过去我所丢失的,是纺缁;现在你的衣服,(只是)单衣。
拿单衣抵挡纺缁,难道你还没有占便宜吗”纺缁:一种有里的夹衣。
[注]襌:单衣,没有里子的衣裳。
攘其邻之鸡者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邑西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
骂之亦可儆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某亦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术者也。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
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秦昭王……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
”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
最下坐有能爲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爲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
幸姬爲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
夜半至函谷關。
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
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
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
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
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
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
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
”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十千金市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为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满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战国策》)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