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04工作面回风绕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为构筑51104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根据矿总体采掘部署,决定在51104辅助运输顺槽内施工回风绕道。
为确保施工安全,特制定如下安全措施。
一、施工方案1、开口位置:51104辅运顺槽内,5-1回风大巷往巷道掘进方向11m处(边-边),中线现场已标定。
2、施工顺序:先在51104辅助顺槽内沿方位角323°34′45″掘进15.39米后拐弯,沿方位角239°34′45″掘进12.95m后与5-1回风大巷贯通(详见51104回风绕道设计图)。
3、施工断面:宽5000mm;沿煤层顶底板掘进,高度约为3000mm。
4、总工程量:28.34m。
5、支护形式: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
二、施工方式及支护方式(一)施工方式1、施工方式:采用EBZ-160型综掘机掘进,一次成巷。
2、运输方式:主运输方式:综掘机一运转载后使用ZL20EFB型防爆铲车铲装,配合防爆无轨胶轮车联合运输。
辅助运输方式: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3、主运输路线:工作面--51104辅助运输顺槽--5-1盘区回风大巷与-5-1盘区辅运大巷联络巷--5-1辅运大巷--主井皮带机尾--主井皮带--地面。
辅助运输路线:地面--副斜井--辅助运输大巷--51盘区辅运大巷--5-1盘区回风大巷与-5-1盘区辅运大巷联络巷--51104辅运顺槽--回风绕道掘进工作面4、施工工艺流程:交接班—→安全检查(顶板、瓦斯、工程质量、探头位置等)—→综掘机切割—→出煤(矸)—→敲帮问顶—→找平顶板—→铺顶网—→进行临时支护—→打顶部锚杆眼、安装锚杆—→收尾整理工程质量。
(二)支护方式1、临时支护:顶板完整,巷道围岩稳定情况下空顶距要求如下:最大空顶距不超过2.4m,最小空顶距不超过0.4m。
掘进至距贯通位置10m范围内时,必须掘一排支护一排,短掘短支。
最大空顶距不超过1.4m,最小空顶距不超过0.4m。
掘进工作面采用“前探梁+木背板+木楔子”方式进行临时支护。
1)前探梁:选用3吋钢管制作而成,每条长度为4.0m,共使用4根前探梁。
每条前探梁必须设防滑装置,防滑装置采用手拉葫芦小链焊接铁钩子,然后再焊接在每条前探梁的一端,使用时将铁钩子挂在顶板网上防止前探梁下滑。
2)吊环:吊环采用Ф18mm的螺纹钢锚杆帽配合厚度为10mm的钢板加工制作的吊环。
吊环上部焊接锚杆螺母,安设时将该螺母拧在外露锚杆上。
在吊环安设有活动插棍。
吊环数量为16个,其中8个使用,8个备用。
3)每条前探梁采用2个吊环、按巷道中线平行吊挂在巷道顶板且靠近迎头的锚杆下。
前探梁上方采用2块规格长×宽×厚=4500×300×50mm的木背板和木楔背顶,与顶板紧贴。
木背板垂直于巷道中线方向,在相邻的两条前探梁上安设。
背板两端超出前探梁的长度要均匀一致。
4)木背板使用木楔背实,保证与顶板接实。
2、永久支护采用锚杆、锚索、钢筋网联合支护:1)锚杆:锚杆支护:顶板采用Ø18×2200mm螺纹钢锚杆,间排距900×1000mm,每排6根,两肩角处锚杆距离巷帮250mm,与顶板垂直方向成±15°角度布置,其余均垂直顶板布置,每根螺纹钢锚杆配套CK2850药卷1支;两帮锚杆均采用Ø18×1200mm树脂玻璃钢锚杆,间排距1000×1000mm,每排3根,最上一根帮锚距顶300mm,最下一根帮锚距底700mm,每根帮锚配套使用CK2850锚固剂1支。
顶锚杆的扭矩不得小于120N·m,帮锚杆扭矩不得小于40N·m。
2)锚索:(1)开口处在51104辅助顺槽内距开口位置0.5m处补打一排锚索加强支护,间距2m,共计补打5根;贯通后在回风巷内距贯通点0.5m范围内补打一排锚索加强支护,锚索间距2m,共计补打5根。
(2)绕道内每隔2m沿巷中一根,左右各2米各布置一根,每排布置三根,间排距为2000×2000mm。
(3)锚索采用Ø17.8mm的钢绞线,长度为6000mm。
(4)每根锚索配套2支CK2850的药卷。
(5)锚索拉拔力不得小于200KN。
3)网片:(1)顶板铺设Ф6mm的4600mm×1100mm的焊接网片,网片居中铺设两端各留设200mm不铺设。
网片网格为100×100mm,网片搭接不小于100mm,每隔200mm用双股14#铁丝捆扎紧固。
(2)帮部铺设6000×2600mm的塑料网,网片搭接不小于200mm,每隔200mm用双股14#铁丝捆扎紧固。
三、通风方式1、通风方式采用局扇通风:用FBD№7.1/2*37KW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风筒采用抗静电阻燃的风筒,风筒直径按实际选用Ф800mm2、风机安装位置局部通风机安装在51盘区辅助运输大巷内,巷道进风方向,距离回风口位置10m以上。
3、通风路线新鲜风流→主、副斜井→5-1煤主、辅运大巷→风机→51104辅助运输顺槽→工作面。
工作面乏风→51104辅助运输顺槽→→5-1煤回风大巷→回风斜井→地面。
4、通风管理(1)加强通风管理,局部通风机必须有掘进迎头班长和电工管理,保证局部通风机正常运转,其他人员不得随意停开。
(2)风筒要用抗静电、阻燃风筒。
风筒吊挂平直,无脱节、无破口,任何物体不得磨擦挤压风筒,风筒口距迎头不大于5m,以保证迎头有足够的风量。
(3)局部通风机要正常运转,不得随意停风,特殊情况停风时,必须要把人员撤至进风巷内,并在巷道门口位置设置“严禁人员入内”的警戒牌。
自动停电时,要撤出人员,待查明原因,按规定检查瓦斯,确认安全后,再人工启动局扇。
四、供电方案51104回风绕道掘进工作面其动力电来源于51盘区变电所13#高爆开关。
移动变电站采用10kV供电,风机采用专用移变专用开关双回路供电;工作面采用单回路供电。
该工作面采用1个电压等级供电,掘进机、照明综保、局部通风机均采用1140V供电。
五、安全技术措施1、开口前必须对开口位置左右10米范围内原有支护进行检查加固,补打失效锚杆。
2、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失效的锚杆要在相邻的地方及时补打。
3、严格按地测科规定开口位置及中线进行施工。
4、严禁任何人员站在空顶下作业。
5、综掘机作业、行走期间,严禁任何人员拉电缆,如需拉电缆时,综掘机必须停机断电,等挂电缆人员挂完电缆后,离开综掘机2m以外,抵达安全地点,周围2m范围内无任何人员时,方可开机行走。
6、各岗位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合格并持有上岗证的专业人员才能作业;在岗人员要精力集中,认真操作,做到启、停准确无误。
7、各岗位司机在开机前要仔细检查设备各部件的完好情况,必须保证设备在完好状态下运转,严禁设备带病作业。
8、停机时,综掘机要停放在顶板支护完好,底板干燥,空间宽敞的地带,并且所有操作手把都打在关闭位;若遇意外停电,也要将各手把打在关闭位,送电后再重新开机。
9、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现场交接班。
人员进入工作面时,仔细观察顶板并将工作面顶、帮部的活矸处理掉,对安全隐患彻底排除后方可进行作业;各班对当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当班处理的必须及时处理,禁止推至下一班。
工作面施工人员在作业前要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10、支护前进行敲帮问顶,确认顶板不会有冒落伤人危险时方可进行支护作业。
11、装载机运行过程中,车上及巷道两边严禁站人,要与巷道两帮保持一定距离,注意不能碰撞两帮的电缆、水管、皮带架及其它设备,严禁撞弯锚杆,挂烂网片。
严禁任何人蹬扒车、乘坐。
12、装卸车要安排专人负责,专人指挥,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防止发生意外。
13、装载机行走路线严禁人员逗留,必须保证装载机前后照明灯管用齐全。
14、本措施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本市相关安全规章制度一并执行。
六、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价通过对新工作面可能涉及的灾害信息、生产系统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如下危险源。
(一)顶板1、51104辅运顺槽回风绕道巷道掘进过程中,掘进头空顶面积大,支护未及时跟上,会造成掘进头局部冒顶事故风险(二)水2、雨季时,地表水可能沿采空区地表裂隙灌入采空区,并进入工作面。
(三)瓦斯3、主要通风机停电或风机故障造成全矿井停风(只有自然通风),可能引起矿井瓦斯积聚;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停风,引起掘进巷道无风,可能造成该巷道的瓦斯积聚。
(四)煤尘4、掘工作面的内外喷雾、转载喷雾及风流净化水幕、除尘风机等防尘设施安装不达标或维护不正常时,造成巷道内粉尘飞扬,可能导致煤尘超限或积聚。
(五)火5、掘进过程中巷道遗留较多的煤都会引起煤自然发火。
6、在掘进过程中,运输、电气设备使用环境差及带病运转等都可能引发火灾。
(六)运输系统7、无轨胶轮车故障引发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8、顺槽运料车与行人共走皮带一侧可能发生人员挤伤。
(七)其他9、延长压风、供水及排水管路,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管路砸伤人员事故。
10、综掘机操作人员由于对设备误操作,可能会造成机械伤人事故。
11、井下操作人员违规作业。
五、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评估方法风险等级评估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本专项报告对风险点、危险源和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级。
——风险点风险等级:风险点内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危险源风险等级:危险源内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危险源的级别.——危险有害因素风险等级:本报告采用《风险矩阵法》。
风险矩阵法该方法用于风险有关的2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计算公式: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
其中:R—代表风险值;L—代表产生后果的可能性;S—代表产生后果的严重性。
1.可能性(L)、严重性(S)的取值①结合矿井实际,后果发生可能性(L)的取值如表1。
表1. 后果发生可能性(L)取值表②结合矿井实际,后果发生严重性(S)的取值如表2。
表2 .后果发生严重性(S)取值表2.风险分级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根据风险值R的大小将风险分成四级,具体如表3。
R=L×S=15~25:重大风险(红色风险)(Ⅳ),需要重点控制管理,由矿长组织相关分管负责人、业务部室和区队制定管控措施并实施,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
R=L×S=9~1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Ⅲ),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业务部室和区队制定管控措施并实施。
R=L×S=4~8:中等风险(黄色风险)(Ⅱ),由分管科室负责人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和区队制定管控措施并实施。
R=L×S=1~3:一般风险(蓝色风险)(Ⅰ),由区队、班组制定管控措施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