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Wi-Fi,其实就是IEEE 802.11b 的别称,是由一个名为“无线以太网相容联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的组织所发布的业界术语,中文译为“无线相容认证”。
它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接入的无线电信号。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IEEE 802.11a 及IEEE 802.11g等标准的出现,现在IEEE 802.11 这个标准已被统称作Wi-Fi。
从应用层面来说,要使用Wi-Fi,用户首先要有Wi-Fi 兼容的用户端装置。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传输速度较高,可以达到11Mbps,另外它的有效距离也很长,同时也与已有的各种802.11 DSSS设备。
目录∙WIFI组建方法∙WIFI的标准∙关于蓝牙与WiFi共处技术∙无操作系统下的WiFi原理及应用∙Wi-Fi认证WIFI组建方法∙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备就是无线网卡及一台AP,如此便能以无线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线架构来分享网络资源,架设费用和复杂程度远远低于传统的有线网络。
如果只是几台电脑的对等网,也可不要AP,只需要每台电脑配备无线网卡。
AP为AccessPoint简称,一般翻译为“无线访问节点”,或“桥接器”。
它主要在媒体存取控制层MAC中扮演无线工作站及有线局域网络的桥梁。
有了AP,就像一般有线网络的Hub一般,无线工作站可以快速且轻易地与网络相连。
特别是对于宽带的使用,WiFi更显优势,有线宽带网络(AD SL、小区LAN等)到户后,连接到一个AP,然后在电脑中安装一块无线网卡即可。
普通的家庭有一个AP已经足够,甚至用户的邻里得到授权后,则无需增加端口,也能以共享的方式上网。
长距离工作,别看无线WIFI的工作距离不大,在网络建设完备的情况下,802.11b的真实工作距离可以达到100米以上,而且解决了高速移动时数据的纠错问题、误码问题,WIFI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基站之间的切换和安全认证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随着无线产业从802.11g到下一代802.11n标准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采用功能强大的802.11n技术,因为它能提供更快更可靠的无线连接。
802.11n平台的速度比802.11g快7倍,比以太网快3倍。
另外,它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可以在整个家庭内提供健壮的连接,即使是各个角落也游刃有余。
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带宽,因此802.11n是首个能够同时承载高清视频、音频和数据流的无线多媒体分发技术。
而且802.11n产品还提供并发双频操作,因此能为宽带多媒体应用提供更多的信道容量。
如今许多消费者拥有数字电影、电视片、音乐和照片库,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从家庭中的任何地方通过无线设备访问这些媒体内容。
802.11n不仅支持多个并发用户和设备,而且它的超强功能可保证服务质量,确保家庭中所有设备提供更佳用户体验,同时提供智能的内容管理和发布。
802.11n标准的版本还是草案2.0版,正式版的批准有望在2009完成。
802.11n规范的草案2.0版已经非常完善,今后对草案应该不会有大的修改。
对支持802.11n较早草案的802.11n设备而言,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固件实现升级。
为了促进802.11n的普及,Wi-Fi认证非常关键。
因此,市场向802.11n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更具性价比。
802.11n生态系统也在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HDTV、机顶盒和媒体适配器中增加802.11n技术。
该趋势将推动整个家庭的视频发布无线覆盖成为新的杀手应用。
据ABI Research公司预测,2008年802.11n产品将占全部Wi-Fi交货量的近一半。
WIFI的标准IEEE 802.11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无线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
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访问点(Access 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 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
2.4GHZ的ISM频段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苹果公司把自己开发的802.11标准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业界成立了Wi-Fi联盟,致力解决符合802.11标准的产品的生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Wi-Fi为制定802.11无线网络的组织,并非代表无线网络。
802.11标准和补充802.11 ,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2.4GHZ频道)。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5GHz频道)。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2.4GHZ频道)。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802.11e ,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nteroperability)。
802.11g,物理层补充(54Mbit/s,2.4GHZ频道)。
802.11h,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802.11i,安全和鉴权(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补充。
802.11n,导入多重输入输出(MIMO)和40Mbit信道宽度(HT40)技术,基本上是802.11a/g的延伸版。
除了上面的IEEE标准,另外有一个被称为IEEE 802.11b+的技术,通过PBCC技术(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在IEEE802.11b(2.4GHZ频段)基础上提供2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这事实上并不是一个IEEE的公开标准,而是一项产权私有的技术(产权属于美国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也有一些被称为802.11g+的技术,在IEEE802.11g的基础上提供108Mbit/s的传输速率,跟802.11b+一样,同样是非标准技术,由无线网络芯片生产商Atheros所提倡的则为SuperG。
关于蓝牙与WiFi共处技术现如今,无论人们去何处,几乎都想知道家居与办公室使用LSAN(无线局域网)和WPA N(无线私人局域网)的环境,因为蓝牙和其它无线技术可为人们提供极大的移动性和灵活性。
就目前而言,一般认为蓝牙和WiFi(802.11b,即无线高保真系统)在技术上以及应用上彼此间是相安无事的。
但是,随着在免特许的2.4GHz频段中工作的设备数量持续增加,这些设备在办公室等环境中频繁地一起使用,人们不得不考虑相互间干扰问题。
十分显然,干扰是必须解决的。
在理论上,似乎不存在什么干扰;但在现实中,由于种各原因,它们间确实存在着干扰。
蓝牙技术蓝牙采用FHSS(跳频扩频)来保证抗干扰的鲁棒性。
它在2.4Hz频带的所有79.1信道上每秒跳频1600次。
若检测到某个频率存在任何干扰,那么,在一千六百分之一秒后,立刻启用另一频率来发送信息。
FHSS是蓝牙规范防范干扰的核心功能。
随着蓝牙和WiFi日益被肩并肩地集成在一个产品(如笔记本电脑中)潜在的风险干扰增加了,单凭FHSS不足以应付干扰问题。
因此在最新蓝牙规范(1.2版)的研发阶段,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干扰问题。
为此,在蓝牙SIG内,一个新工作小组,即CWG(共处工作小组)受命来解决这一难题。
AFH——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CWG召集众多从事蓝牙技术的公司来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该工作组对各种提案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博采众提案之长,最终形成统一的决议草案。
当然,该草案还要提交蓝牙结构体系评审局审议通过。
CWG最终选择的是AFH(自适应跳频)技术。
AFH让单信道映象分散在从设备,由从设备来确定何时使用修改的跳频内核。
如果一个选中的信道的标记是坏的,那么从一组好信道中,另选一个新信道。
而且,主设备用同一信道来发送和接收数据。
由于在某个给定的时隙中,坏信道中的主设备并未接收从设备的传输,便能对主设备进行更好的校正。
蓝牙在2.4GHz频带中满处跳频。
无意间会对同一频带中的静态频率设备产生干扰。
AFH则动态地改变设备的跳频序列,限制蓝牙设备可跳频的信道数量来避免干扰。
采用这种跳频机制,就能预留出一组频率供诸如WiFi等其它系统使用。
各个国家制订法规的当局(如美国FCC)已规定了可使用的最小一组信道。
因此,为了保证设备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互操作性,蓝牙规范要求一组至少有20个主设备标记是好的信道。
即便如此,这个数量还是大于某些当权规定的数量。
AFH不仅规定了新的跳频选择机制,还定义了从设备如何用信令将信道的特征通知给主设备,主设备再将新跳频序列通知给从设备。
信令需通过LMP(链路管理协议)定义,但在原有蓝牙协议中并未定义主设备如何使用这个数据。
严格规定的事项包括LMP包用的信令格式和基带跳频内核。
未规定的事项是信道分类算法。
蓝牙产品的研发者有使用各自方法的自由,在市场中相互竞争。
由此引发是否要定义信道评估,这一问题已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
此外,在实施方案中是否要设置定时要求,以便在认证期间进行测试,对此问题亦是悬而未决。
信道分类信道分类有两种基本方法,即测量包出错率或测量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包出错率直接表明每个频率有多少个包未被正确地接收,主设备根据它来确定信道标记是好是坏。
从设备则可利用任何空闲的时间周期性地测量全部信道的接收到信号强度,以此来确定信道的信号强度是否稍高于正常的背景强度。
信号稍强的信道对主设备可能被认为是坏的。
上面已提及,规范还未对信道分类进行硬性规定。
然而,多数信道分类实施方案能在极短时间内标出坏信道,远比原先想象有要快得多,这说明市场运作是极有威力的。
蓝牙规范采用新技术衍生出又一个要求,它们必须和业已通过的规范是后向兼容的。
这就是说,如果最新的1.2版蓝牙规范包含了AFH,它绝不能破坏与其它蓝牙设备和可发现性和连接性,包括那些按照早期规范构建的设备。
此外,BLM(基带链路管理)、HCI(主控制器接口)和GAP(通用接入协议)也需作相应的变更,以保持后向兼用性。
这些变更在规范中应以变更要求详细地加以说明。
规范变更要求几经讨论,最后获得通过形成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