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腐蚀.(shí)棘.手(là)迥.乎不同(jiǒnɡ)B. 喑.哑(yīn)稽.首(qí)楔.形文字(xiē)C. 龟.裂(ɡuī)枯涸.(hé)骇.人听闻(hài)D. 狡黠.(xiá)山麓.(lù)锲.而不舍(qì)2.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B. 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C.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D. 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 下列各句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B.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D. 在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4.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________(2)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________(3)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________ (4)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________二、语用能力提升5.某校八(1)班开展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的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
假如你是正方,根据反方辩词你会怎样回应?(4分)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
汉语中有些同音字、同义词混淆难,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
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正方三、课文内容回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你能说明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吗?7.读句子,理解含义(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四、课外类文阅读(一)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①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并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可燃冰的由来②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的样子,洁白而绵软。
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高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
③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作用下的产物。
因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年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
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块边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压低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浩瀚厚实的可燃冰,像地毯一样沉睡在海底。
④可燃冰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美国的可燃冰蕴藏量为9600万亿立方米,是国内传统天然气储量的200倍,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可燃冰延迟开发的原因⑤时值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阿波罗计划”时,NASA的燃料专家正在苦寻可以替代液氧的质量更轻、热值更大的燃料。
因为体型庞大的“土星”火箭进入太空后,最多时每秒需消耗13吨燃料,极大地压缩了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
得知可燃冰的存在后,美国科学家兴奋不已,立刻确定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分析研究。
⑥对可燃冰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迟迟没有进行后续开采动作。
有人猜测,美国人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星际旅行时,开发其他星球上甲烷水合物,用作飞船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星际大开发中确保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其实,情况远非那么简单。
就在各国科学家纷纷建议政府投资开发可燃冰,以解煤炭、石油等能源告罄之虞时,美国科学家却告诫世人审慎开发可燃冰,因为它可能加剧温室效应,即使是极少的可燃冰被释放到大气中,后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⑦目前,科学界对可燃冰开发有两种观点:以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地质学家格雷沃里为首的一派认为,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会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应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⑧远在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一种突然降临的灾害,短时间内毁灭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
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但格雷沃里认为是海底积存的巨量的甲烷发生爆炸,导致气候温度骤然上升,泛滥至地面的大火消耗了大氣中的氧,所以多数地球生物相继毙命,甚至包括很多鱼类。
他估计,北冰洋可能是今后甲烷水合物泛滥的导火索。
因为那里可燃冰大多在浅海,并且得益于低温而非高压,所以一旦发生溢出爆炸,就是上帝降临也束手无策。
⑨另一种观点是,可燃冰就像陆地的森林,生生息息,自有规律,即使作用于自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完全不必杞人忧天。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海洋地质学教授海格尔。
⑩海格尔说可燃冰的变迁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即使有甲烷溢出,也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影响气候。
他做过观察试验,发现有相当多的可燃冰会自行溶解在海水里,而没有释放出来。
这充分说明,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一环——海水里的需氧菌会消耗甲烷,而进入大气的部分却是甲烷消费者释放的二氧化碳。
(船舷《大自然探索》,有删改)5.选文介绍了可燃冰的由来,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海底大量微生物不停造甲烷→→→→长时间高压低温形成可燃冰。
6.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7.下列说法与原文的内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A.美国之所以没有开发可燃冰是因为可燃冰会加剧温室效应,如果可燃冰释放到大气中,即使极少,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B.可燃冰是海洋生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温低压作用下的特殊产物。
C.用可燃冰作燃料比液氧热值更大,质量更轻,可减少火箭运载负荷。
D.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8.怎样理解“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这句话?六、习作表达训练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真情实感。
②不限文体(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1.B(A.棘jí手; C.龟jūn裂; D.锲qiè而不舍)2.D(“一丙”应改为“一柄”)3.A(省略号多余,使用有误,应删去)4.(1)打比方(2)举例子(3)拟人(4)列数字5.示例:汉语魅力无限。
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出不同的意思。
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高涨,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6.本文以一首生动形象的小诗开简,引起对时间的思考。
正文接着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7.(1)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因而作者使用“大约”一词,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概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体现了作者严道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铁扫帚”的破坏力何其巨大,“创刮”一词非常有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8.《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学小品,主要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以及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5.海洋板块下沉油气边缘喷出,接触冰冷海水发生化学反应。
6.列数字、打比方,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可燃冰的厚度及分布广的特点,生动形象。
7.C8.可燃冰对人类益处大还是害处大尚不确定。
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可作燃料,热值大,质量轻,储量大,估计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说它是“魔鬼”是开发它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也可能溢出引起爆炸,毁灭地球。
9.B(第4段,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说明并不是都呈红色。
)10.D(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意思刚好说反了。
)11.C(没有运用打比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