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ppt课件
.
2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内治 外治
.
×粉刺
24
▲一般治疗:
1、饮食忌宜。 2、正确清洁局部。 3、尽量避免用手挤捏患处。 4、正确使用化妆品。 5、发病期间尽量避免服用含碘、含溴等药物。
.
25
▲内治
内治
中医
西医
.
26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加减。
– 枇杷叶10、桑白皮15、黄芩15、生山栀15、生 石膏15、生地15、赤勺15、生山楂15、丹皮15、 白芷10、菊花10、生甘草6
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大 量增生繁殖,产生溶脂酶等,分离皮脂产生游 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 伤破裂,淤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内,从而引起毛 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
.
10
另外常见原因有:
遗传因素: 饮食习惯:高糖、高脂、辛辣煎炸发物,烈
酒、浓茶、咖啡等。 消化功能紊乱:长期便秘或消化不良。 其它:精神因素、不当使用化妆品及月经等。
– 痒甚加蝉蜕10;疹色深加紫草10;
2)胃肠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加减。
– 茵陈蒿15、生山栀15、黄芩15、黄柏10、生大 黄(后下)10、生地15、赤勺15、生苡仁20、 车前草10、蒲公英30、生甘草6
– 腹胀明显加木香10、槟榔10;便血加地榆10、 槐花10;夏季加滑石20;小便短赤甚加重车前 草,或用车前子20。
–伴月经不调,加当归15、白芍10、益母草20
–热毒明显,加野菊花15、紫花地丁15、银花藤10、 板蓝根15
–油腻明显,加侧柏叶10、白蔹10、五味子10
.
28
2、成药、验方:
–防风通圣丸,6g,3次/日,适用于气血壮实者。
–大黄蟅虫丸,1丸,2次/日,适用囊肿或硬结性痤 疮。
–益母草膏:1匙,2次/日,适用于青年女性患者。
鼻翼为主,两颊前额也可发生,绝不 累及其他部位;无黑头粉刺,患部 潮红、充血,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2、药源性痤疮:服药史。炎症重,无黑头。年
龄不限。 3、职业性痤疮:职业接触史。集体患病。多集
中在暴露部位。
.
22
六、治疗及护理
思路 –素体血热偏盛为本,气滞、血瘀、 痰结为标 •活血凉血、行气化痰、散结消痈是 基本治则 •防止伤阴、损脾 –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情绪不良是 致病重要条件,强调调摄和预防。
.
11
三、损美评价
• 皮肤色泽一致美 • 皮肤光滑美 • 皮肤柔软弹性美 • 皮肤洁净美
.
12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情况 (二)局部症状:
•粉刺 •丘疹 •脓疱 •囊肿 •结节 •瘢痕
(三)伴随症状
.
13
图示:粉刺
.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示:丘疹
.
15
图示:脓疱
.
16
图示:脓疱
.
17
图示:囊肿
.
18
图示:结节
粉 刺 (寻常痤疮)
中医美容教研室 张 苗
.
LOGO
1
1
概述
2 病因病机(理)
提
3 损美评价
纲
4 临床表现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6 治疗及护理
7
预防调摄
.
2
一、概述
(一)定义 粉刺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出现丘疹如
刺,可挤出白色粉渣样物质,或伴有脓头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皮肤病。又称为肺风粉刺、酒刺、面 疱。 (二)中西医对照
2、《诸病源候论.面疮疮》
–“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生气疮,头如米大,亦如谷 大,白色者是也。”
3、《外科证治全书.鼻部证治》
–“肺风粉刺,……,宜用硫磺膏,洗面后涂之,数 日愈。”
.
4
二、病因病机(理)
病因病机(理)
中医
西医
.
5
(一)中医观点
1、肺经风热、营血炽盛
肺经风热
风热循经熏蒸面鼻
蕴阻腠理: 粉刺、丘疹
–加味麻杏石膏汤:
• 麻黄15、杏仁15、防风15、生石膏50、苍术 50、苡仁50、生甘草10、当归20、川芎20、 赤勺20、生地20。清肺泻火,化瘀祛风除湿。 隔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
.
19
图示:瘢痕
.
2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 多发于青年男女。 ◆ 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等“多脂区”。 ◆ 损害为散在性黑白色粉刺、丘疹、脓疱、 结节、囊肿等,所对称分布。 ◆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疼痛及触痛。 ◆ 病程慢性,一般在青春期后可缓解或痊愈。
.
21
鉴别诊断: 1、酒渣鼻:多见于壮年;皮疹分布以鼻准、
.
27
3)痰湿瘀滞 :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党参15、黄芪15、淮山20、法夏15、白术10、当 归15、川芎10、白芷10、白花蛇舌草15、郁金6、 丹参15、陈皮10、甘草6
4)不论何型:
–咽干唇燥,加玄参15、麦冬10、天冬10、天花粉 10
–结节囊肿难消,加山棱6、莪术6、夏枯草10、海藻 10、牡蛎15
西医称为寻常痤疮,发生在颜面、胸、背部, 以白头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瘢 痕等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病。 日 常生活中又称“青春痘”、“暗疮”。
.
3
(三)文献
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 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 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 缓自收功也。”
–丹参酮片:3-5片,3次日,适用于囊肿性痤疮。
–三黄片、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复方穿心莲 片等。
–消痤饮:
•赤小豆20、细辛6、生甘草6、麻黄3、 红花3、银花10、泽泻10、车前子10、 茯苓15、神曲15。利湿清热,开腠畅汗。 每日1剂水煎。
.
29
–银花解毒汤:
• 银花30、连翘12、黄芩12、川芎12、当归12、 牛膝9、桔梗9、野菊花15。清热解毒,活血消 痤。每日1剂水煎。
痰瘀交阻,凝结不散
.
7
(二)西医观点
总的观点: 痤疮的发病机制到今天并未完全明了, 目前公认雄激素、皮脂分泌亢进、毛囊口上皮角化增
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主要的发病环节。
.
8
图示西医观点
.
9
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皮脂腺肿 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 管角化栓塞,皮脂淤积于毛囊形称脂栓,即粉 刺。
2、胃肠湿热
过食辛辣油腻之品 素体湿热较盛
酿生湿热 结于胃肠
循经上犯颜面:热盛血瘀 热盛肉腐
蕴结大肠 便秘、便血 府气不通 溲赤
.
6
3、营血炽盛
血热毒盛、火炽炎上
燔灼肉腐
脓疱、赤红
4、痰瘀互结
热结不散,耗损脾阴 过用寒凉,损伤脾气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 土壅木郁,气滞血瘀
瘀热互结不散:结节 痰湿上注颜面:囊肿 瘀血余热互结: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