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痈(第六章1)

乳痈(第六章1)

1)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解毒 2)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3)联合用药:早、大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具 有作用快、针对性强功效。
(二)验方(郁滞期)
1、蒲公英60g,水煎服 2、决明子60g,水煎服
3、露蜂房6g,银花10g,丝瓜络15g,水煎服
4、米酒、蜂蜜按1:1比例,调匀口服,每日 2次。
(三)外治——宜分期而治
四、临床表现
(一)分期
1、溢液期:早期表现或唯一表现
2、肿块期:起病突然,发展迅速 3、脓肿期:肿块软化,形成脓肿 4、瘘管期:通向输乳孔,反复红肿破溃,久 不收敛
(二)分型
脓肿型
瘘管型
肿块型
(一)脓肿型
初起乳晕旁边小脓肿,红肿, 疼痛,全身症状不明显。几天后 自行破溃流脓水,此期切开引流 易造成瘘管,不能愈合。或合而 复溃,如此反反复复。多见于未 婚少女或年轻妇女, 90%伴有 乳头发育畸形。
(一)预防 1、擦洗乳头:妊娠后期宜每天用温水 2、矫正乳头内陷:产前开始 3、保护乳头:乳汁、麻油、蛋黄油
4、性情舒畅:乳母
5、定时、按需哺乳
6、乳头清洁:清洗、婴儿口腔卫生
7、适时断乳:注意断乳方法。 8、营养丰富:高质量但不可过食滋腻
(二)康复与调摄 ——预后较好,重在郁滞期
1、情志调摄 心情舒畅,注意休息,保持情绪安定、乐观,忌 恼怒忧郁。 2、饮食调摄 宜食清淡而富于营养之品,忌辛辣、刺激、荤腥 油腻之品。
(二)辨证分型
1、肝经蕴热 红、肿、热、痛、结块,脂质样分泌物 2、余毒未清 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脂质样分泌物
(三)辨证治疗
1、肝经蕴热——疏肝清热,合营消肿
柴胡清肝汤加减
蒲公英、夏枯草、牛蒡子、连翘、柴胡、
当归、白芍、天花粉、黄芩、栀子、生地黄
经验用药
蒲公英、漏芦、皂角刺、金扁柏、山慈菇
蜂房、穿山甲
(二)诊断参考标准 1、诊断要点 1)初期:痛、块、不畅、乳头破裂糜烂 2)中期:红、肿、热、痛;持续性、搏动性、拒按;寒热 3)后期:7~l0天形成乳房脓肿,软、波动感。溃破或切开
引流后,肿痛减轻。
4)多数为哺乳妇女:未满月初产妇多见
5)患侧腋下可有肿大疼痛淋巴结 。
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7)超声波及穿刺抽出脓液。

皮样;无或轻压痛。未扪及肿瘤性肿块。
3、淋巴结: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固定。
4、全身:无或较轻,白细胞正常。。
5、预后:不良,抗炎无效,甚至迅速死亡。
(二)乳房蜂窝组织炎
1、好发:哺乳期妇女。 2、起病:急骤,凶险。 3、局部:较大,较重——掀红、漫肿,灼热,痛剧 (持续性胀跳痛)。组织迅速坏死、化脓。
第二节
一、中医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乳汁郁积
1、乳头内陷,乳管阻塞。 2、乳头破损,乳窍受阻。 3、乳汁多而少饮,未及时排空 。 4、断乳不当,宿乳淤滞。
(二)肝郁胃热
1、精神紧张,情绪失调
2、饮食厚味,湿热蕴结
(三)感受外邪 1、婴儿含乳而眠,口气掀热,吹入乳孔
2、乳头破损,外邪入侵
3、露胸授乳,感受风邪
3、溃后期:(气血两虚,余毒未清)
1)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2)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9g, 川芎9g,穿山甲10g(先煎),皂角刺15g,蒲公英15g, 白芷9g,甘草6g 经验用药:蒲公英、漏芦、皂角刺、黄芪、党参、白 芷
4、合并脓毒败血症
2、排除标准
慢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脂肪
坏死、炎性乳腺癌等。
具备上述“诊断要点”前4项+“排除标准” 即可
(三)常见并发症——脓毒败血症
1、原因:失治误治,毒邪扩散。 2、主症:漫肿,暗红,寒战高热,或神昏
二、鉴别诊断
(一)炎性乳癌——特殊类型乳腺癌
1、好发:青年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
2、局部:患乳迅速增大;皮肤暗红色、紫红色;桔
2、余毒未清——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清热解毒方
蒲公英、夏枯草、牛蒡子、金银花、柴胡、
当归、白芍、天花粉、黄芩、生地黄、甘草、
茯苓、白术
经验用药
蒲公英、皂角刺、山慈菇、黄芪、山药、
白芷
六、与乳痈鉴别
1、好发:青春期后非哺乳期,多有先天乳头凹陷
2、局部
1)乳头粉刺样分泌物 2)乳房疼痛,刺痛,经前加剧 3)乳晕下硬肿压痛、粘连 4)皮肤桔皮样改变 3、淋巴结: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4、病程较长

三、饮食疗法
(一)郁滞期——清热行气散结
通草15g,赤小豆60g,鲤鱼1条。
(二)成脓期——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猪蹄1只,金银花30g,漏芦10g,陈皮10g,桔梗10g,
穿山甲10g。
(三)溃后期——益气养血生肌
鲫鱼1条250g,豆腐250g,黄芪15g,党参10g,
芍10g,陈皮5g。
四、预防与护理
界不清,轻微压痛,可以突
然增大,或时大时小。可红 肿破溃。如果肿块距乳头较 远,与皮肤粘连,易与乳癌 混淆。
手术典型病例
术前
炎性肿块 10*8CM
术后
术前 乳头内翻
术后三个月
破溃口
炎性肿块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五、中医认识
(一)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乳头畸形
2、七情内伤,肝失疏泄 3、饮食不节,湿浊内生 4、冲任失调,气血失畅 5、外感邪毒,侵犯乳络
土黄连纱条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尽后改
用生肌散收口。
(四)针灸:用于乳痈未化脓者,已成脓禁用
1、双侧:足三里、丰隆、行间、血海 患侧:乳根 2、葱白或大蒜捣烂敷患处,艾条熏灸。
(五)穴位注射
1、复方丹参注射液2~3ml,患侧郄门穴位注 射,日1次,3次为1疗程 2、鱼腥草注射液4~6ml,患侧郄上穴位注射, 隔日1次
3、溃后期
1)局部:肿消痛减;脓肿成熟可自行破溃, 或手术切开排脓,疮口渐愈 2)全身:寒热渐退 若溃后脓出不畅,则肿痛不减,身热不退,
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若久治不愈,则成乳漏,
至断奶后方能收口。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初);增
高(成脓期);明显增高(脓毒败血症)
2、诊断性穿刺:确诊;判断脓肿位置 3、超声检查 :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4、乳腺高频钼靶X线摄片 5、细菌培养及药敏:确定病菌,选择抗生素
经验用药:蒲公英、全瓜蒌、路路通、丝瓜络、漏芦、青 皮、玫瑰花、柴胡
2、成脓期(胃热壅盛)
1)治法——清热解毒,托里排脓
2)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全瓜蒌20g,穿山甲10g(先煎),皂角刺15g,赤 芍15g,当归9g,黄芪15g,牛蒡子12g,连翘12g,蒲 公英30g,丝瓜络12g,柴胡7g,甘草6g。 经验用药:蒲公英、全瓜蒌、丝瓜络、柴胡、皂角刺、 漏芦、桔梗、野菊花、蜂房
第五节 粉刺性乳痈
一、定义 (一)名称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乳腺炎、导管扩张 症,俗称导管炎。简称浆乳。 (二)发病率 认识不足,发病率统计不准确。一般认为浆 乳发病率至少占乳腺疾病的4—6%。
第五节 粉刺性乳痈
(三)特征 导管内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 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初起有大量 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炎症反复
第六章
乳痈
第一节
一、定义
概述
乳房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
二、好发人群
产后未满月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多见
三、临床特点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全身症状。
四、病因
(一)致病菌:金葡菌,链球菌 (二)诱发因素:乳汁淤积,排乳不畅
五、名称分类
(一)外吹:哺乳期,95%。
(二)内吹:妊娠期,少见。
(三)不乳儿:不分性别、年龄、时期
1、郁滞期:消法 1)揉抓排乳法:热敷、按揉、涂敷、抓推、提拉 2)外敷金黄散,每日1换 3)六神丸30粒研末,以凡士林调匀外敷,每日1换
4)芒硝20g溶于l00ml开水,纱布或药棉蘸药液热敷
患处,日3次,20~30分钟/次
2、成脓期:溃法
1)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排脓
2)切开排脓
3)针吸穿刺抽脓:脓肿小而浅,外敷金黄膏 3、溃后期:敛法
第三节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症状及体征
1、郁滞期
1)局部
裂(乳头)、痛、胀、块、红(微)、红(微)
2)全身
不明显、不适;寒热头痛,心烦纳欠,便干
2、成脓期
1)局部:痛剧(鸡啄、搏动),拒按;皮红; 肿块渐大,中央渐软,波动感,穿刺有脓 2)全身:高热头痛,厌食口干苦,溲赤便秘, 腋淋巴结肿痛
(六)塞鼻法
1、生半夏15g,斑蝥3g研末与鲜葱白捣烂如 泥,以核状塞入患乳对侧鼻孔中——未成脓期
2、公丁香研末,裹于干棉球塞鼻,日3次,
次/6小时
二、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早期应用抗生素,脓成后切开引流 (二)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 、头孢类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切开引流术——脓肿形成。 2、注意事项: 1)放射状切口,引流必须通畅 2)深部脓肿,先作穿刺证实脓液存在。 3)切开引流后应停止哺乳
4、全身:寒战、高热等。
5、阶段性不明确。
(三)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
(见后)
第四节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郁滞期(肝郁气滞) 1)治法——疏肝解郁,消肿通乳 2)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治疗
全瓜蒌15g,柴胡7g,牛蒡子12g,蒲公英15g,橘叶12g
青皮9g,丝瓜络12g,鹿角霜10g,赤芍12g。
乳晕旁溃疡假性愈合
(二)瘘管型 形成瘘管或窦道,流 出粉刺样稀脓,皮肤黑暗, 深部肿硬 ,不管切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