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案 完整版
(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 达到的某种危害社会结果。它也是行为人主观上 的一种心理态度,是构成某些犯罪主观方面的必 备要件,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二、犯罪动机 所谓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1)犯罪动机是犯罪的内心起因,是犯罪的内在动 力,较深层、抽象;犯罪目的是行为人追求的客 观犯罪在主观上的反映,较具体。 (2)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动机。不同 的犯罪动机不直接影响构成性质,却能反映行为 人主观恶性程度的差别。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一)犯罪故意的法定分类 1 、直接故意。 2 、间接故意。 (二)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 1 、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 2 、预谋的故意与突发的故意。 三、犯罪故意的司法认定 1 、从认识因素上看。 2、从意志因素上看。
返回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二)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 1.根据行为人对行为产生危害结果是
否有认识,可以将过失分为无认识过失 与有认识过失。 2.根据行为人所违反的是否是业务上 的注意义务,可以将过失分为普通过失 与业务过失。 3.根据过失的程度,可以将过失分为 重过失与轻过失。
三、犯罪过失的司法认定 1.如何认定“疏忽大意”。 2.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我国刑 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已经或者可能 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2.对象的错误。 (1)具体的犯罪对象不存在,行为人误以为,或是 意外事件。所要侵害的对象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 因而致使犯罪未得逞的,应定为犯罪未遂。 (2)行为人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误把非不 法侵害人认为是不法侵害人而进行防卫,这类情 况下显然不是故意犯罪,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 过失犯罪 (3)具体目标的错误,即把一个人当做另一个人而 加以侵害。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 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 失犯罪。”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一)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1.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2)行为 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 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 4.工具的错误。理论上有的称为手段的错误、方 法的错误。在这类情况下,行为人具备犯罪的主 客观要件,只是由于对犯罪工具实际效能的误解 而致使犯罪行为未发生犯罪既遂时的犯罪结果, 应以犯罪未遂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 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 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 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 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 的。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和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 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 (4)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 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由甲行 为造成的。不同的犯罪目的。
2.二者的联系。 (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 化。 (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都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 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其形成和作用反映行 为人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程度。 (3)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先有犯罪动机, 后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2.过于自信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 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 (2)行为人轻信自己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危 害结果的出现违背行为人意愿。
3、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的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内容的不同。 (1)从认识因素上看,疏忽大意过失是行为人应当 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行为人没有 认识到;过于自信过失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其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返回
主要特征: 1、抽象性 2、危害性 3、法定性 4、必备性
返回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犯罪主观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2.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罪与罪之间界限的重 要标准。 3.犯罪主观方面也是影响量刑轻重的重要根 据。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L14) 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构成犯罪的故意,要具备两个条件: 1.认识因素: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的行 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其行为将会引起的 危害结果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发生
返回
第五节 认识错误
一、对法律认识的错误 1.行为人将无罪误认为有罪。 2.行为人将有罪误认为无罪。 3.行为人对其应成立的罪或应处刑罚的轻 重认识上有错误。
二、对事实认识的错误 对事实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 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 的认识错误。这种认识错误大致有以下几 种: 1.客体的错误。即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 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此应当 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