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艺术特征
1..综合性
2. 程式性
3. 虚拟性
行当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

又划分为老生(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

扮演大将,一般使用长柄武器。

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

)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旦】女性统称为"旦"。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重唱功,多用韵白。

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

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武旦、老旦、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实属女丑,如常由男演员扮演的媒婆角色。

有的剧种称“摇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净】俗称花脸。

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主要有大花脸(也叫正净、大面。

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

)二花脸(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

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

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油花脸。

【丑】多出演滑稽角色、喜剧角色。

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与净的花脸相并提,称“三花脸”。

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指演唱,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

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主要是韵白、散白(如京剧的京白(近似普通话)、昆曲的苏白、其他剧种的方言白)。

“做”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

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

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

五种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手指各种手势动作。

眼指各种眼神表情。

身指各种身段工架。

步指各种形式的台步。

法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唱做念打四种表演要素与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合称为“四功五法”,是戏曲演员的基本艺术修养。

戏剧的脸谱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芙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

脸谱化妆,主要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

谱式分类谱式分类是从脸谱的构图上来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

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的曹操为白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元宝脸、僧道脸、太监脸、神怪脸、象形脸、丑角脸(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

谱色分类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

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

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

如廉颇、袁绍等。

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

如常遇春、樊哙等。

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

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

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

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

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

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

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如曹操、赵高、严嵩等。

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如二郎神、金翅鸟等。

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

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剧种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代表剧目有《西厢记》《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桃花扇》(清·孔尚任)等。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代表作《嫦娥奔月》《游园惊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玉堂春》等)、程砚秋(代表作《四郎探母》、《三击掌》、《三娘教子》等)、尚小云(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荀慧生(代表作《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三滴血》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木兰》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表演风格柔婉细腻。

代表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