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

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策略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
1、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格局。

我国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东部资源贫乏而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再加上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三大地带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格局: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种“双重错位”格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大规模向东倾斜,加剧了不平衡的矛盾。

比如80年代以来,煤炭运输量占据了铁路新增运输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运距也上升了40%,这样“六五”新建的几条铁路几乎都以缓解煤炭运输紧张为目的,但由于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急剧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西煤东运的紧张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2、致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入了剧烈的变动期,这种结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财政、投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不力,各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高收入弹性和综合发展,重复建设,重复引进。

中西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快改变越来越落后的状况,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比较优势,而是一哄而起,致使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

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由于地方利益竞争的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壁垒,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三是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持续下降。

3、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单位面积的土地可承受相当数量的人口,而西部地区恰恰相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生活水平很难提高。

此外,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五
小工业”比较多,这往往给当地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都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析
1、布局与区位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另外,在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先放开了消费品市场,消费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实行严格控制。

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于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换,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2、人口素质的原因。

(1)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比拟。

东部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西部地区人们的观念受到的禁锢要比内地和沿海多得多,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劳动力结构。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现“枣核型”结构,这种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基本上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若干省区,劳动力结构是“哑铃型”结构:一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不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存在,中间层次的熟练技术人员却特别缺乏。

(3)劳动力管理制度。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用人观念大不一样,东部地区较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胆任用有作为的开拓型人才,用人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并且流动性强。

中西部地区则相反,种种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仍在发挥作用,论资排辈、重“德”轻才、求全责备,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3、政策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目标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

为了让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富裕起来,国家给予了东部地区全方位的、为中西部地区所不具有的优惠政策。

毋庸讳言,这种倾斜性政策客观上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的主要因素。

(1)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东部地区等开放地区计划调节特别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市场调节比重大大提高,而中西部地区仍在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

这种体制的巨大惯性影响深远,导致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2)国家投资。

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东部沿海地区,相应地减缓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

国家资金投入的大量东移,势必对中西部地区那些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且长期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的省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并由此减缓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路选择
1、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

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

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国内区际贸易法规,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市场法》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间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发效应”。

首先,应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

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

其次,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这是中西部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因为经济落后不等于改革落后。

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

要促进“西进”,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

最后,“后来居上”的根本在人才。

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也许在中西部地区反映更突出。

解决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转换思想”,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甚至争取“后来居上”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说,“转换思想”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引导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定、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