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扫地机器人
【教材分析】
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的学习和应用是随着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生活出发,将扫地机器人作为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传感器和舵机的相关知识,设计能实现避障和清扫操作的扫地机器人。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写与运行。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扫地机器人,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扫地机器人的任务,再展开教学。
扫地机器人的学习是在超声波传感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要求学生学习拼搭舵机,再结合已学的避障程序进行舵机程序的添加,因此建议通过迁移应用实践于课堂。
【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可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任务的铺垫分析扫地机器人的工作任务。
学生在本课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实体机器人的应用,编写扫地机器人的脚本尚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范围内。
但本课加入了舵机的拼搭和使用,这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一个要求,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教师的搭建分享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的含义,学会拼搭扫地机器人,理解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完成避障程序搭建。
通过分析扫地机器人的任务,体验思维和分析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扫地机器人功能的实现,感受机器人的可实践性,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形成乐学的学习态度,产生了解技术发展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
难点:理解避障程序和清扫程序的顺序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有引导的教学环境中围绕任务进行分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不断优化分解的各个任务,最终
整合实现扫地机器人的任务效果。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用演示文稿和学生用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黄俭荣(南京市科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