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_课件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
材料三:“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
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
的事。”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民族意识、民主意识觉醒
体系再现、课堂小结:
民 鸦片战争后——冲破藩篱看世界
族 危
(审视西方)
机
不 洋务运动中——半信半疑学西方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 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 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 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
第三章:痛定思痛图改良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关系?)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最初支持 :为洋务谋划奔走或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原因:中法战争暴露洋务弊端,发觉富强 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 中法战争后 主张: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 分道扬镳 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从工商科技转移到 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 思想奠定思想基础。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 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启蒙
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材料二: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
多大少钊人、形读郭之沫成有若了如、醍毛近醐泽代灌东顶等中之人国感都。深第吴受一玉影章响次、。思胡适想、解鲁迅放、潮陈独流秀、李
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 新 学 伪 经 考 》 托古改制, 为 变 法 提 供 《孔子改制考》 传播西学 理论依据
《变法通议》 《仁学》 《天演论》
宣传民权思想和 君主立宪
维新派的宣传家
抨击纲常礼教、批 判 纲 常 礼 专制君权,倡 教最激烈 导男女平等
主张人民享 系统介绍西 有自由权利; 方近代文化 进化论观点 的第一人
——辛亥革命
思想
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②义 和 团: 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3. 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中体西用到“君民共主”制度; ②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
断 加
(学习器物)
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痛定思痛图改良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制度模仿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小结: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技术(器物)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制度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
感悟历史
鸦片战争的硝烟,让林则徐、魏源注目世界, 探索新知;英法联军的大火,让古老的中国发出 了渴望自强的声音;北洋舰队的覆没,让维新志 士斗志昂扬,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
自强的路虽然坎坷,但每一次努力都留下了 中华儿女奋斗的足迹,每一次努力都推动了中国 文化的更新发展。
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魏源:编写__《_海__国__图__志_》__一书,提出向西方学 习的“_师__夷__长_技__以__制__夷____”思想主张。
1)“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2)抵御外侮、探究和学习西方成为思想主流。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学习西方有 何局限性?
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 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以_传_统__纲_常__名__教_作为决定国家 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即采用西方资本 主义的_物__质_精__神__文_化__,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 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VS
顽固派:反对“西学中用”,主张中学中用。 即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_政__治_文__化__格__局__。
西学东渐
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 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 样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 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 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 历史过程。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 化思想的传入。
第一章:冲破藩篱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1)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上仁人志士为抵御侵略,了解西方。
2、人物简介:
林则徐:近代中国 “__开__眼__看__世__界__的__第__一__人____”。他设立_译__馆__、 翻译《__四__洲__志_》__、编译报__纸__、_书__籍_。
——《海国图志》
3)局限性: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未付诸实践。
第二章:半信半疑学西方
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一、二的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 义为干橹。”
材料二:“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善之善者哉。”
如何认识体用之争?
“中体西用就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
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
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鲁迅
认识: (1)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 化的层面
(2)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果: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90年代的维新思潮
(1)背景:
①社会因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及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意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阅读课本整理他们的维新观点和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主要主张
维新派思想:
要变法;兴民权、行立宪;废科举、倡导西学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宁亡国,不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有百害”;坚持科举“八股取士”
正面交锋 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维新思想的作用
材料一: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
轻还的有时一候般,民都众受。起到只过要到梁是了启粗超通思他文想们墨深的启深人蒙的,影在的响那作个……时用除代了,知很识少分有子人之没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