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富论概论

国富论概论

国富论概论杨斐然2012.07.30概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二卷,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三卷,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四卷,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五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第一卷论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及生产物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对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1论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它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劳动者之间进行流程转换的时间损失,而且还增进其专业技能。

尤其是进入大机器生产以后,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使国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1.2论劳动分工的起源劳动分工起源于人类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所特有。

但是,劳动分工并非人类智慧的结果,因为人们交换的目的是出于利己,而非利人。

这种交换为满足个体需求而存在,它最终导致了职业的划分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长。

1.3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临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

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第二章论货币和商品的价格2.1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货币生产于人类早期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之中,是所有商业交换的媒介,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价值尺度,并随商品交换参与流通。

货币与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所遵循的法则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表示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

2.2论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包括其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以及用劳动或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礼品,其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劳动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它是衡量商品真实价值的唯一尺度。

2.3论商品价格的组成以原生产物为主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的工资、利润和地租。

而由原材料经加工而成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原材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和雇主利润,后两者是商品中的增值部分。

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既可作为劳动者的工资,又可作为投资者的利润。

2.4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商品的价格与其制造原料、劳动报酬及其投资成本的利润总额维持一定比率。

如果其出售价格恰好等于利润总额与其运输到市场的消耗费用之和,则此价格即为自然价格。

而市场价格是指商品的实际出售价格,市场价格通常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第三章论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3.1论劳动工资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

反之,国家财富没有增长,劳动力需求就不可能增长。

3.2论资本利润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

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

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第四章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4.1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由于劳动者职业性质的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

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

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4.2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厉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第五章论地租5.1论能够持续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劳动生产力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

制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

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

5.2论不能固定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

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制约。

5.3论两类不同生产物价值比例的变化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价值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

5.4改良进程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然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

第二卷论财富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第一章论财富1.1论财富的划分个人及社会的全部财富分为三部分:消费财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消费财富不产生利润;固定资本不经流通或易主就能产生利润;流动资本只有通过流动或易主才产生利润。

固定资本需要流动资本不断供给,没有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无法生产利润。

1.2论作为社会总财富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货币是资本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但不是社会收入。

社会收入的获得依赖于货币流通,而非货币本身。

银行发行的纸币总量超过社会所需的金银币数额,则将造成国内铸币匮乏,而这一切都归因于社会不切实际的过度经营。

第二章论资本积累与贷出利息2.1论资本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如果某种支出方式能积累有价商品和节俭私人支出,那么这种支出便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非生产性劳动者,故而更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战争消耗的社会资本可视为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投资,虽然它导致社会财富缩减,但可刺激投资。

2.2论资财的贷出取息贷出取息的资本可用作投资,也可直接消费。

前者可创造价值和利润,而后者则侵蚀原有资本。

债务人不但要为资财的使用支付报酬,而且要对债权人所冒的风险支付费用,即利息。

资财的法定利息率应足以维持担保者为此支付的价格。

2.3论资本的各种用途劳动和土地年产物增加的价值因资本用途的差异而不同。

资本通常有四种途径,每种用途对其他三种的存在都必不可少。

生产性劳动者按资本的用途使用资本,其劳动价值可以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它在劳动产品价值上的体现便是消费品价格的提高。

第三卷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第一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经济状态1.1论财富的自然增长农村先于城市发展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所致。

农村是城市工商业的原材料基地,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农村。

在土地尚未完全改良之前,城市的增设货号飞绝不能超过农村土地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否则社会财富难以持续增长。

1.2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始于日耳曼民族和赛西亚民族对罗马帝国的侵扰,入侵者对原住居民的掠夺和迫害中断了城乡间的贸易。

即便是时局稳定之后,欧洲的农业政策依然损害着农民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对土地进行改良,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3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罗马帝国崩溃后,君主对城市居民征收人头税,并以赋税的形式固定下来。

同时,以纳此税为条件的其他各种赋税也随之形成。

对君主缴纳固定税费的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市民即为自由市民或自由商人。

自由城市和自由商人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论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2.1论工商业城市在促进农业改良中的作用工商业城市是农村原生产物的消费市场,城市的工商业化为农村土地改良提供了动力,使得社会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如果社会政治秩序趋于安定,政府管理便十分高效,人民的安全和自由就得以充分保障,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2.2论城市工商化革命商人和领主是促进欧洲工商化革命进程的两个主要阶层。

他们对这种革命的促成并没有预见性,而是利润驱动下的偶然性所致。

国家通过对农业改良而实现的富裕比较持久,除因外敌入侵可能导致衰弱外,这种进步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四卷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一章论重商主义1.1论重商主义的原理重商主义认为,政府应让本国商人在外国市场上享有特权;同时又限制外国商人向国内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以保护国内商业的正常发展。

它主张奖励新兴的制造业和特殊工业,通过增加对外输出量来提高国内的金银储备量,从而积累国家财富。

1.2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以高额关税限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内货物对本国市场的独占。

但以法律的形式禁止牲畜及谷物的输入,实际上等于规定了一国的人口与产业永远不能超过本国土地原生产物所能维持的最大限度,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1.3论对于贸易逆差国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晚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向国外输出货币,以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不过必须谨守特定的原则,即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小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以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这就是对贸易逆差国的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

1.4对重商主义所作的结论鼓励输出和抑制输入时重商主义者主张的两大富国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赚取贸易差额促使国家富裕。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只有消费者的利益得到维护时,生产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但重商主义却将生产视为最终目的。

1.5论重农主义主张的财富来源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

过度重视城市产业而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将阻碍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但是若以限制制造业及对外贸易来发展农业,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还会间接妨碍农业的发展,从而抑制国家财富的增长。

第二章论退税制度与奖励金制度2.1论退税所谓退税,是指向国外输出商品时,政府向制造商退还其缴纳的全部或部分产业税。

设立退税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重商主义认为,退税制度并不违背经济规律,不会破坏社会劳动的自然分配。

2.2论奖励金制度重商主义主张通过贸易差额富国。

即通过对国内商品实行奖励金制度等措施,激励本国商人和制造业者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出售货物,从而取得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增大其输出量,扩大贸易逆差,实现长期富国的目的。

2.3论奖励金制度下的谷物贸易和谷物条例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不应禁止制造者兼营零售业,或强迫农场主兼营谷物商业,法律应让人民自发维护自身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