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

(课件)练习: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B. 递减C. 先递增后递减D. 不变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B. 李嘉图C. 赫克歇尔D.里昂惕夫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B. 比较优势理论C. 要素禀赋论D. 规模经济理论E. 相互需求理论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B. 技术水平相同C. 市场完全竞争D. 消费者偏好相同E.规模收益不变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评价:为不同国家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分析贸易的福利效应奠定了框架基础,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内容:自由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7、S—S定理:长期来看,自由贸易会增加本国丰裕要素的实际报酬,降低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8、“放大效应”:9、“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例子: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10、贫困化增长:大国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远远高于人均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困的结果,因此又叫做“悲惨的增长”。

典型案例:巴西咖啡。

发生的条件:一是经济增长的幅度较小;二是经济增长的贸易量效应明显;三是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四是该国对单一产品出口依赖严重。

11、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美国应当主要出口K密型产品,进口L密型产品;(K/L)M/(K/L)X<1。

而里昂惕夫的检验证明:美国主要出口L密型产品,进口K密型产品。

(实证检验:每百万美元产品要素投入情况)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12、谜的解释:批评H-O理论(要素密集度逆转理论、需求偏向论);批评里昂惕夫论证(贸易壁垒论、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之谜并不存在(劳动力不同质论、人力资本论)。

13、评价:引发了理论界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促进了新要素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

练习:1. H-O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各国(B )。

A. 技术水平不同;B. 生产要素禀赋不同;C. 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D. 各国产品质量不同2. 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A ),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 上升下降;B. 下降上升;C. 上升上升;D. 下降下降3. 1953年,经济学家在用“投入一产出”法分析美国出口品与进口竞争品的要素含量时,得出了一个与要素禀赋论相悖的结论,这就是(C )。

A.特里芬难题;B.吉芬难题;C.里昂惕夫之谜;D.阿罗不可能性定理4.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设有( E )。

A. 2x2x1模型;B. 技术水平不同;C. 市场完全竞争;D. 消费者偏好相同;E.规模收益不变5. A、B两国都拥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如果A国拥有的劳动数量比B国多,那么就称A 国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错)6. 自由贸易可以给贸易参加国带来经济福利,且不同利益集团获得的贸易利益是相同的。

(错)第三章1、技术差距论:美)波斯纳 1961.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内容:模仿时滞(滞后)技术创新造成的国内外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评价:可以解释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没有解释贸易流向的转变及其原因。

2、产品生命周期(PLC)理论:美)弗农、威尔斯等说明: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解释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中进出口流向的转变及其成因。

3、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规模经济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4、重叠需求理论:(瑞典)林德 1961年《论贸易与转移支付》5、产品差别、规模经济、需求重叠共同构成产业内贸易理论。

1. 林德认为,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贸易关系( B )。

A.越不密切;B.越密切;C.不一定;D.以上都不准确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是(C )。

A.海默; B.邓宁;C.弗农;D.小岛清3.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B )。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4.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ABF )。

A.要素禀赋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重叠需求理论;D.规模经济理论;E.绝对优势理论5.为什么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比较优势动态化了?答: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解释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中进出口流向的转变及其成因。

6.用所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答:技术水平;要素禀赋;产品差异;重叠需求;规模经济。

7. 分析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北北贸易——南北贸易;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供给和需求角度——供给角度;产品有差异——产品同质;规模经济——规模保持不变;重视技术——对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第四章1、**(简答)重商主义的共识:(1)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3)“顺差”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4)主张政府干预;(5)重视流通领域;(6)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2、制造业保护学说:(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 1791年12月《关于制造业的报告》3、制造业保护学说主要思想: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展制造业的直接和间接利益。

4、制造业保护学说主张:保护关税制度(国家对经济干预、关税壁垒;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限制改良机器的出口)5、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判定标准:M-B-K标准;小岛清标准。

6、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理论观点:(1)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国家经济学替代世界主义经济学)(2)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生产力理论替代价值理论)(3)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政策主张:(1)目的:保护和促进国内民族工业生产力的发展;(2)保护对象:幼稚产业;保护手段:关税逐步提高(3)保护程度:区别对待;保护期限:≤30年制定标准:新兴的;有良好发展前景;面临国外强大的竞争。

7、超保护贸易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凯恩斯(1883-1946)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美)马克卢普、(英)哈罗德;8、超保护贸易理论内容: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9、超保护贸易政策特点/与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区别10、当代保护贸易理论的新发展:(1)中心—外围理论:(阿根廷)普雷维什(1901-1986)1950年《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1、中心—外围论的内容及评价:内容: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分两部分:(1)少数工业化国(发达国家):中心,主导地位;利益多(2)广大非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外围,附属地位;利益少。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及其原因: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进口需求弹性不同;制成品价格具有垄断性。

出路:贸易保护 & DCs开放市场。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理论解释: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性行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了解)政策主张:(1)出口补贴:1983; (加) 布兰德和斯潘瑟空客和波音 (2)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1984;(美)克鲁格曼评价:足够的信息;报复;多边规则约束练习:1.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D )立足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更符合大多数产品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