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教育思想上的不足

孔子教育思想上的不足

1.忽视自然科学《论语》和其它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机械工艺,均无丝毫反映。

如果考虑到西周教学中本来有重数的传统,我们只能说孔子未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他之前的文化知识。

2.忽视尚武精神上古时代的“五礼”中是有军礼的,但现存《仪礼》中只有四礼,没有军礼。

章太炎在《经学略说》一文中这样讲:“五礼著吉、凶、宾、军、嘉之称,今《仪礼》十七篇,只有吉、凶、宾、嘉,而不及军礼。

不但十七篇无军礼,即《汉书》所谓五十六篇《古经》者亦无之。

《艺文志》以《司马法》二百余篇入《礼》类(今残本不多),此军礼之遗,而不在六经之内。

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盖孔子不喜言兵,故无取焉。


3.缺乏务实精神儒家的教育主要有两类内容:一类是《诗》、《书》、《春秋》等“文”类;一类是礼仪、道德、伦理等“礼”类。

因为孔子认为有这两类东西来维护君主统治、防止犯上作乱就已经够了,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在《雍也》和《颜渊》中重复出现,可见这是孔子本人所注重的观念。

孔子还有另一句名言:“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器”是器具,孔子这句话是说:理想的君子是不像器具那样,具有某方面用途。

那么,孔子是不是说“君子”应该有多方面用途、有多方面能力呢?不是。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坐而论道、不做任何具体事。

孔子并不欣赏有多方面实际才能的人。

4.二分法思维,缺乏包容度孔子二分法思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君子”、“小人”之辨。

《论语》中提及“君子”的有一百零几处,提及“小人”的有24处,其中将“小人”和“君子”作鲜明对照的据我数为19次。

也就是说,孔子在提到“小人”时,几乎都是用来与“君子”作对照的。

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等等。

据说在孔子的言论中,除了“君子”和“小人”外,没有第三类人、第四类人。

5.缺乏平民情怀人们都熟知这个故事:孔子的弟子樊迟(樊须)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庄稼,孔子答道:“吾不如老农。

”又向孔子请教怎样种菜,孔子答:“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因为孔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学习怎样管理百姓,而不用学习种地种菜这些“小人”们干的事。

(《论语·子路》)孔子这番话倒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语气中的轻蔑感可以说对后来中国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

这五点都是从网上搜来整理的。

我个人也赞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