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
(一)市场政策 1.劳动力短缺体现在某些具体行业。 2.熟练技能劳动力的短缺。 3.劳动力短缺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 老龄化。 (二)制定法律 (三)中小企发展 (四)青年就业 (五)心理咨询
中俄贸易对比
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就业情况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提高到29.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 ; 由18.5%提高到 .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 .6%;第 . 提高到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到49.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 .1% . 下降到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中俄贸易商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 一是中国较俄罗斯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二是俄罗斯较中国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三是中俄比较优势不明显的产品
三、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般说来, 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 将受到制约; 反之, 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则有利于推动两国 贸易的增长,促进两国依据比较优势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精细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产品的同质竞争而导致的贸易 摩擦问题。
中国
不断地加大教育力度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 性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 提高。 提高。
俄国
教 育
居民每千人中就有860人受 居民每千人中就有860人受 860 过高等或中等教育 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 国民素质也相应地得到大大 的提高
中国 俄国
文献回顾
• • • • • • • 研究原因 研究意义 研究范围 研究内境因素对比
中国 面积(万平方公里): 耕地总面积(万平方公 里): 森林面积(万平方公 里): 草原面积(万平方公 里): 资源(万亿美元): 人口(亿): 气候: 960 120 200 350 5 13 俄罗斯 1707.54 100 1000 200 30 1.432
中国
1.主张集中力量办大事 2.从模仿苏联的科技发展体制到 赶超型战略多层次、多元化 (在 将近一个世纪里,中国的科技发 展事业经历了移植播种、改革调 整等不同阶段,可谓曲曲折折, 但又百折不挠。)
俄国
1.激励机制并不先进但对尖端 科研项目舍得投入。 2.在基础研究方面仍位居世界 最先进国家之列(基本保持了 其整体科技的完整性保持着先 进地位和许多原创性技术)
谢谢欣赏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的第二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而俄罗斯则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的第二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 是第三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 是第三产业的增加比重较大。
中国
俄国
中国产业结构问题: 中国产业结构问题: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 结构严重扭曲, 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 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就业的能力下降 ②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经济角度对比
• 产业结构对比 • 就业分析对比 • 中俄贸易对比
产业结构比较
(1)中国与俄罗斯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国与俄罗斯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比较 的比重的比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10.2% 46.9% 43.0%
俄罗斯 4.0% 36.7% 59.3%
政治方面对比
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国的政治体制:
从政党制度方面看, 从政党制度方面看,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 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 制。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实行多党制, 俄罗斯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 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共产党、 党: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共产党、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 、 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 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执 政党为统一俄罗斯党。 政党为统一俄罗斯党。
参考文献:
【1】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俄罗斯教育现 】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状.2008-01-14 【2】中国新闻网中国 】中国新闻网中国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化跻身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02月28日 化跻身人力资源强国 年 月 日 【3】江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 俄国科技发展体 】江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俄国科技发展体 制.2006-3-16 【4】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科技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 年第10期 推荐人 中国》2006年第 期.推荐人 理应 年第 【5】齐良书 《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齐良书:《发展经济学》 2002年版 年版 】《瞭望 张辉2010年10月23日 【6】《瞭望》新闻周刊 张辉 】《瞭望》 年 月 日 【7】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坡岭 】 【8】中国知网 】
中国劳动力市场: 中国劳动力市场: 我国的就业模式是明显的区域 化特征。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 化特征。一方面 劳动力供给总量 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 过剩 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 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 组和结构大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 转变 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 来。
俄罗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所谓优化, ①所谓优化,就是俄罗斯的三次 产业结构不但得到了初步调整。 产业结构不但得到了初步调整。 而且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高级化 而且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高级化 的趋势。 的趋势。
③高增长行业的地位尚不突 高增长行业的地位尚不突 出。 服务业发展滞后 滞后。 ④服务业发展滞后。 压力。 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⑤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地理位置:
显著的季风特色,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 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 温带,气候多样,以温 样的气候类型。南北温 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 差不大。气候适宜。 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 候。温差普遍较大。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 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 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 陆兼备的国家。大陆海 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 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 与多个国家接壤。绵延 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 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 有十四个。 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 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 海岸线长37653公里。
俄国劳动力市场: 俄国劳动力市场: 俄罗斯劳动力市场改革是从计 划经济所谓的“完全” 划经济所谓的“完全”就业模式 向自由竞争模式的市场经济过渡。 向自由竞争模式的市场经济过渡。 在激进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 在激进的经济转轨过程中, 斯劳动力市场经历了旧劳动关系 体系的坍塌、 体系的坍塌、新劳动关系体系逐 步形成的过程。 步形成的过程。
建议与结论
1.俄罗斯的人口受教育程 俄罗斯的人口受教育程 度高于中国, 度高于中国,中国需 要继续提高总体国民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2.通过与俄罗斯的人才交 通过与俄罗斯的人才交 流,提高中国的科技 水平。 水平。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避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免出现产业结构“ 免出现产业结构“二 元特征” 元特征”,即优化与 恶化并存。 恶化并存。 4.增强两国互补性,促进 增强两国互补性, 增强两国互补性 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 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俄两国应当继 续携手合作, 续携手合作,共同 应对挑战, 应对挑战,努力促 进本国经济平稳发 展。 搞好今年两国高 层交往。 层交往。 精心办好中俄建 60周年庆祝活动 交60周年庆祝活动 和中国“俄语年” 和中国“俄语年”
中俄面积对比: 中俄面积对比: 960万km2 /1707万km2 万 万 中俄人口对比: 中俄人口对比: 13亿/ 1.422亿 亿 亿
中俄文化对比
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深厚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的文化底蕴。 的文化底蕴。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
追求极致的性格让俄罗斯人敢于 创新,勇于改革。 创新,勇于改革。
②所谓恶化,就是俄罗斯产业结 所谓恶化 就是俄罗斯产业结 构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 构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 中二、三产业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二、三产业的问题比较突出 甚至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出原 甚至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出原 料化的态势 这是很矛盾的。 的态势。 料化的态势。这是很矛盾的。
就业
中俄对比
组别: 组别:第七组 组员: 组员: 徐雁雁0941114 徐雁雁 沈佳熙0941115 沈佳熙 齐格琦0941113 齐格琦 邹蓓0941116 邹蓓 张燕0941110 张燕
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正文 四.结论与建议 五.参考文献
引言
近十几年内,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巴西、印度 统称为“金砖四国”。“金砖四国”经济快速发展,免不了会被 相互比较。每个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进行对比,进而从中得到启 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先前人们都会将问题分开研究,比如说, 对中俄的文化、军事、航空、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而现在,我们是将各种问题综合起来研究中俄双方的经济。 因为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先通过对中俄双 方的环境因素(人口、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和社会因素 (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的比较。从而对中俄双方的产业结 构、就业问题以及对外贸易进行进一步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