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俄罗斯与中国的差异
俄罗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前身苏联更是称雄一时的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其大部分的军队、能源基地、高科技人才,伴随而来的也有大量的债务。
近一个世纪的苏联统治,曾经使俄国由弱小变强大。
工业体系相对完备,所走的道路与早期的中国类似。
社会主义时期,企业主要是公有制,主导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缺乏重视。
加之自身气候条件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农业和轻工业不能实现自给自足,与中国的工业结构不同的是,俄工业生产体系更加有所偏重重工业,而中国作为早期的农业和人口大国,从洋务运动开始,轻工业便成为主导产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作为十一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俄共失去领导地位,社会主义体系分崩离析,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一下子被激化,居民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导致一系列的恶性连锁反应。
作为俄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叶利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旋即,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代总理,丘拜斯为国有资产管理会主席。
同时盖达尔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总理经济顾问,着手开始俄罗斯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紧接而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便是著名的“休克疗法”。
在“休克疗法”中,政府以极快的速度将计划经济强行改变为市场经济,加速国有资产的私有化进程,借助债券、货币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三分之二的国民财富转移到私人手中。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市场化道路,少了一些俄罗斯的市场化过程中的痛楚。
中国的市场化,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总体过程相对平稳。
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着重于发展能源经济,重拳打击经济寡头,农业、轻工业依旧处于次要地位,政府投入不足,加之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致使俄罗斯的农业和轻工业产品依旧以进口为主。
依靠能源推动经济,其中也隐含着危机。
2008年,石油价格由每桶147美元降至每桶40美元,给俄罗斯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俄气、卢克、BP石油股份价值减少了三分之一,危机随即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俄罗斯经济也遭遇8年来的首次停滞。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高度外向型的能源发展模式弊端尽显。
加之美国重返亚太的大战略,也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改变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与近期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类似,俄罗斯开始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普京在《面向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以创新为拉动力,实现经济多元化的目标,推动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核能、信息、电信、医疗领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对外联系加强,2011年12月16日,俄罗斯加入WTO,进而扩大与欧洲、美国的贸易联系,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加强中俄的贸易伙伴关系,中俄之间开始逐渐融合彼此,走共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