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和声学基础1 第一章绪言一、和声二、大小调和声三、四部和声四、和声分析基本要求:了解学习和声写作的目的;了解学习和声分析的目的;掌握四部和声的书写方法。
第二章四部和声一、三和弦的类别与构成,调式中的三和弦二、四部和声的记谱方法三、和弦音的重复四、和弦音的排列法基本要求:能很好的识别三和弦的类型;掌握书写各种旋律位置及低音位置的四部和声;能识别各调中三和弦的级数。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连接(一)一、不同三和弦之间的关系二、和声连接法运用中的声部进行三、和弦的连接法四、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原位三和弦连接(和声连接法)基本要求:了解一级、四级、五级三和弦的性质;掌握和弦连接的两种方法;掌握和声连接中声部进行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连接(二)一、和弦连接中声部进行的一般规律二、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原位三和弦连接(旋律连接法)三、根音为二度关系的原位三和弦连接四、和声谱例分析五、书面习作示范基本要求:分别掌握和声连接法与旋律连接法;掌握和声连接中声部进行的一般规律;掌握一级、四级、五三和弦连接的方法。
第四章为旋律配和声一、和弦的选择二、低音的设计三、排列法的选择四、和声习作示范五、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掌握为旋律配和声的和弦选择思路;掌握低音设计时的注意事项;掌握排列法在和声写作中的作用;总结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
第五章同和弦转换一、和弦转换的意义二、和弦转换中声部进行的规律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和弦转换的意义;掌握和和弦转换中声部进行的一般规律;能在和声谱例分析中识别和弦转换;能够运用和弦转换进行和声写作。
第六章终止式一、终止的功能二、类别三、终止四六和弦1、半终止与全终止2、正格终止与变格终止3、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基本要求:了解四六和弦的性质与功能;了解终止的功能;掌握终止四六和弦常见的固定用法;能够识别各种终止式的类型;能在和声写作中很好的运用终止式。
第七章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一)一、六和弦的作用二、六和弦的排列法与重复音(十种六和弦的书写)三、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原位与六和弦的平稳进行四、根音为二度关系原位与六和弦的平稳进行五、书面习作示范基本要求:了解六和弦的性质与作用;掌握平行五、八度的形成因素;在和声写作中能很好的避免平行五、八度;掌握六和弦的排列法与重复音;掌握六和弦连接的声部进行规律;能运用六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第七章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二)一、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原位与六和弦的跳进二、根音为二度关系的原位与六和弦的跳进三、为跳进旋律配和声基本要求:掌握隐伏五、八度形成的因素;在和声写作中能很好的避免隐伏五、八度;在和声写作中能避免增音程的出现;能灵活运用六和弦进行和声习作。
第七章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三)一、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二、根音为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三、为旋律配和声基本要求:掌握平行五、八度的形成因素;在和声写作中能很好的避免平行五、八度;在和声写作中能避免增音程的出现;能灵活运用六和弦进行和声习作。
第八章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一、经过四六和弦二、辅助四六和弦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掌握经过和辅助四六和弦常见的固定用法;掌握它们连接时声部进行的典型运动方式;在谱例中能识别它们;运用它们进行和声写作。
第九章五级七和弦与其转位一、五级七和弦及其转位的性质二、五级七和弦的连接三、五级七和弦转位的连接四、五级七和弦及转位的解决五、书面习作示范六、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五级七和弦及其转位的性质;掌握五级七和弦及其转位的解决;掌握五级七和弦及其转位连接时的声部进行规律;在和声谱例分析中能很好的识别它们;能很好的在和声写作中运用它们。
第十章和声分析一、了解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的意义二、和声分析步骤三、掌握主调音乐伴奏织体四、识别音乐片段中所使用的和声基本要求:掌握和声分析步骤;同对主调音乐伴奏织体的分析来判断其和声;能够识别出音乐片段的和声。
复习一、三和弦及七和弦的连接与应用二、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复习各级三和弦的性质;能熟练得在谱例中识别各级和弦;复习一、四、五级三和弦原位及转位连接的一般规律、方法以及连接中常见的问题;复习五级七和弦及转位的解决,并能很好的将其运用于习题写作中。
和声学基础2复习五、三和弦的连接与应用六、七和弦的解决与应用七、书面习作示范八、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复习一、四、五级三和弦原位及转位连接的一般规律、方法以及连接中常见的问题;复习五级七和弦及转位的解决,并能很好的将其运用于习题写作中;更加牢固的掌握用已学的和弦为旋律配和声的方法,并避免连接中常见的错误。
第十一章二级三和弦与七和弦一、二级三和弦二、二级七和弦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二级三和弦及七和弦的性质;掌握二级三和弦连接时的声部进行;掌握二级七和弦的解决;能在谱例中识别二级三和弦与七和弦;能在和声写作中灵活运用它们。
第十二章六级三和弦一、六级三和弦的性质二、六级三和弦的应用与连接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六级三和弦的性质;掌握它的连接方法与声部进行规律;掌握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的运用;能运用六级三和弦进行和声写作。
第十三章七级三和弦、七和弦与三级三和弦一、三级三和弦二、七级三和弦三、七级七和弦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七级三和弦、七和弦及三级三和弦的性质;掌握它们连接的方法与声部进行的规律;掌握七级七和弦的解决;能运用它们进行和声写作。
第十四章经过音和辅助音一、经过音二、辅助音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掌握经过音辅助音的概念并能区分它们;能在谱例中正确识别它们;能在为旋律、低音配和声的习作中灵活运用它们。
第十五章延留音、倚音、先现音一、延留音二、倚音三、先现音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掌握延留音、倚音、先现音的概念;能在谱例中很好的识别它们;能在和声写作中熟练运用它们。
第十六章模进一、模进的含义二、模进的构成三、特殊的模进四、书面习作示范五、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模进的含义及构成;掌握动机组与模进组的连接方法;在谱例分析中能识别模进(包括特殊的模进:平行六和弦、连环七和弦)。
第十七章副属和弦(一)一、离调二、重属和弦三、书面习作示范四、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离调的概念和重属和弦的性质;在各调中能熟练指出重属和弦;掌握重属和弦的解决;能在谱例中识别重属和弦;能运用重属和弦进行和声写作。
第十七章副属和弦(二)一、副属和弦习题指正二、除重属外的其它副属和弦三、半音模进四、书面习作示范五、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了解除重属外其它副属和弦的性质;在谱例中能识别副属和弦与半音模进;掌握副属和弦的连接方法及应用;能灵活运用离调手法进行和声写作。
第十八章近关系转调(一)一、调发展手段综述二、调关系三、近关系转调四、和声谱例分析五、书面习作示范基本要求:了解调关系;掌握近关系转调手法在和声写作中的用法;在谱例中能很好的分析判断出原调与新调。
第十八章近关系转调(二)一、近关系转调习题指正二、为旋律配和声书面习作示范三、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能在为旋律配和声写作中把握好呈示前调,准确引进中介和弦,建立新调三个环节;能灵活运用近关系转调手法进行和声写作。
第十八章近关系转调(三)一、近关系转调习题指正二、为低音配和声书面习作示范三、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能在为低音配和声写作中把握好呈示前调,准确引进中介和弦,建立新调三个环节;能灵活运用离调、近关系转调的手法进行和声写作。
复习一、副和弦的连接二、副属和弦的连接三、近关系转调四、书面习作练习五、和声谱例分析基本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在和声谱例分析中识别各级和弦及离调、转调的手法;能熟练进行和声写作并避免常见错误。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96学时,讲课56学时,习题40学时。
第十八章近关系转调(三) 2 2 4复习为旋律与低音配和声 1 1 2总计56 40 96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1:1 ;平均周学时:3;1、本课程自学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大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课程中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有大量习题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习题课占了40学时,通过实际的习题练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广泛的应用于实践中。
3、利用的教学手段内容: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运用钢琴等教学手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及分析能力。
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和声学的基础理论,认识和了解多声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及发展规律,树立学生在音乐演奏、演唱等过程中的多声思维和较高的演绎力及鉴赏力,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和声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力,并具备一定的和声习题书写能力。
5、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⑴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⑵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⑶考试时间:90分钟。
⑷试题难度:容易题30%,中等难度50%,难题20%。
⑸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6、模拟试卷:⑴为旋律与低音配和声⑵分析和声例题制定人: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