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猪的品种(品种)讲解

最全猪的品种(品种)讲解

第一章猪的品种(品种)我国猪种资源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3大类型。

根据猪胴体瘦肉含量又可分为脂肪型、肉脂型和瘦肉型品种。

多数地方猪种属于脂肪型品种,多数培育猪种属于肉脂型品种,多数引入猪种属于瘦肉型品种。

现阶段多数规模化猪场都采用引进品种,所以本章仅就常见瘦肉型猪品种作一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品种,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大白猪(原名大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是英国在18世纪育成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引入中国后经过多年驯化,已经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其主要优点是生产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仔数多,胴体瘦肉率高。

目前引入我国的有英系、法系、加系、美系等大约克猪种。

大约克猪种在杂交利用上主要用作母本,长白猪作父本生产长×大或大×长二元杂交母猪,作为规模化猪场的基础母本。

在农村也可用大约克作父本与地方母猪进行杂交,生产二元商品猪。

一代杂种猪胴体瘦肉率在57%以上。

二、长白猪(原名兰德瑞斯)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之一。

其主要优点是产仔多,生长发育快,节省饲料,胴体瘦肉率高等,但抗逆性差,对营养要求较高。

我国在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长白猪,后陆续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丹麦引进。

因此在我国长白猪有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

在养猪生产中,用长白猪作为三元杂交(杜×长×大)猪的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

即常用长白猪作父本,大约克猪作母本生产长×大二元杂种母猪。

在现有的长白猪各品系中,法系、新丹系和台系的杂交后代生产速度快、饮料报酬高,比利时系后代体型较好,瘦肉率高,但增重较新丹系、法系和台系缓慢。

三、杜洛克猪杜洛克猪原产美国新泽西州。

因为皮毛棕红俗称“红毛猪”。

目前引入我国的主要有美系、匈系、台系等猪种。

现已遍布全国。

其主要特点:体质健壮、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较好。

是我国“八五”国家养猪攻关课题筛选出的最优杂交组合的最优终端父本。

在现阶段规模化猪场多将其作为三元杂交猪(杜×长×大)终端父本或二元杂交猪父本。

四、皮特兰猪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毛色呈灰白色,并带有不规则深黑色斑点,偶尔出现棕色毛,身体呈圆锥形,肌肉丰满,其主要特点是瘦肉率高。

但增重较慢,应激明显。

由于其瘦肉率高,因此多用其作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

为避免应激反应出现,常与杜洛克或大约克母猪杂交生产皮×杜或皮×大二元公猪作为商品猪场的终端父本。

五、汉普夏猪汉普夏猪原产于美国,是美国分布最广的猪种之一,上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快,抗逆性较强,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较高,但产仔数量较少。

常用汉普夏猪作父本,与其它杂种母猪进行杂交,生产三品种杂交组合猪。

常见的杂交组合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瘦肉率高、生产性能优良、饲料报酬高的品种倍受消费者欢迎。

所以,在品种杂交方面,还是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占主流,也是目前全球杂交模式采用最多的杂交组合。

第二章猪的营养(饲料)一、饲养标准和营养需要1.饲养标准的概念: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家畜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家畜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称为饲养标准。

2.营养需要的概念:①营养需要量:是指动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②营养供给量:是结合生产实际的人为供应量,以高额为基础,能保证群体大多数家畜需要的营养物质都能满足。

3.饲养标准的作用合理的饲养标准是养殖生产工作的技术标准,是由国家主管部门颁布,对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它能促使饲养工作科学化和标准化。

饲养标准的用处主要是作为校正日粮及饲料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

通过校正日粮这个基本环节,对饲养生产计划的拟定和审核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养猪生产及提高配合饲料质量的依据。

中国猪通用饲养标准详见表一:表一:猪通用饲养标准(每千克日粮营养含量)二、猪的饲料类型及来源(一)能量饲料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和维持体温等一切生理活动都需要能量。

饲料中有三种有机成份可提供能量,它们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最主要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能量饲料又称精饲料或粮食饲料。

主要能量饲料有以下几类:1.谷物:玉米、大麦、高梁、燕麦、稻米、小麦等。

2.加工下脚料:麦麸、米糠、玉米皮等。

3.其它能量饲料:干甜菜、柑橘渣、乳清粉、马铃薯、甘薯、饲用油脂。

(二)蛋白饲料蛋白质是关键性营养物质,特别对幼猪、怀孕、哺乳猪更为重要。

蛋白质饲料都有20%以上的粗蛋白质。

1.植物蛋白饲料:大豆粕(饼)、棉籽粕(饼)、花生粕(饼)、亚麻仁粕、向日葵粕、菜籽粕(饼)、芝麻粕(饼)、玉米蛋白粉料等。

2.动物蛋白饲料:肉粉、肉骨粉、血粉、鱼粉、其它动物加工下脚料。

3.新蛋白资源:家畜粪便、藻类、石油酵母、非蛋白氮。

(三)粗饲料粗饲料粗纤维含量高,蛋白和能量的消化率低。

主要有:牧草、干草、谷物下脚料、青刈饲料、青贮。

(四)矿物质饲料①常量元素:钙、磷、镁、硫、钾、钠、氯等。

②微量元素:铁、钴、铜、锰、碘、锌、硒等。

(五)维生素饲料:鱼肝油、合成维生素、胚芽、酵母、发酵产品等。

(六)氨基酸、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三、猪场常用饲料营养成份。

见表二:表二常见饲料常规成分及钙、磷含量四、猪饲料配方设计基本原则猪的饲料配合首先应根据猪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即“饲养标准”和猪常用饲料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表,结合当地饲料资源来进行。

只要不受体积的限制,猪都能获得每日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只不过是采食量不同而异。

配合饲料时应根据以下基本原则:1.首先应选用适宜的饲养标准和饮料成分表,我国已经有的饲养标准,可以参照使用,如有地区性标准则以地区性标准为准,并在养殖实践中根据猪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进行酌情修正,灵活使用。

2.营养水平要适宜。

因猪生长快,瘦肉率高,要求营养水平较高,在配制猪料时,要使各营养素之间达到平衡,其中要特别注意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注意猪的采食量与饲料体积大小的关系。

若配料体积过大,猪往往吃不完,若体积过小,则又吃不饱。

4.控制饲料粗纤维含量。

乳猪、仔猪饲料粗纤维不超过4%,生长育肥猪不超过6%,种猪不超过8%,否则影响猪饲料利用率。

5.要考虑饲料的适口性。

适口性好的饲料多用些,差的少用些。

6.发霉变质有毒性的饲料,不能用作饲料,否则影响猪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甚至中毒。

7.饲料要优质价廉,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

配料时既要考虑用户心理和生产实际,又要提高产品档次,既要降低生产成本,又要注重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8.要求做到多样化,做到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发挥各种营养互补作用,提高利用率。

五、猪场通用饲料配方:见表三表三猪场常用饲料配方(仅供参考)六、配制饲料时注意事项1.应选择信誉高、质量好且稳定,售后服务完善的预混饲料或浓缩饲料供应商。

2.预混饲料保存期不超过三个月,应保存在通风干燥和阴凉的库房里。

3.自有饲料如玉米、豆粕、麸皮等应保证在国家二级以上质量,无霉烂、无变质。

4.严格按配方配制饲料,称准、拌匀。

5.配好的料,保质期:夏季60天、冬季90天。

第三章猪舍建筑(畜舍)现代化养猪,要求按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来生产猪肉,实行流水式生产工艺,这种流水式生产工艺不仅适用于物质技术装备精良的大型养猪工厂,也可用于现有猪场的技术改造,使其逐步过渡到用工业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

国内把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猪场称作工厂化猪场。

工厂化猪场的设计与建筑必须符合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流程,按工艺流程来设计与建造各种专门猪舍。

我国因地域辽阔,南北温差较大,因此建造猪舍要因地制宜,黄河以南地区应以防潮、隔热、防暑降温为核心,黄河以北以防寒保温、防潮除湿为重点。

一、场址选择猪场场址应考虑当地具体情况,根据猪场性质、规模和任务,选择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及排污方便,无污染,电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达到冬暖夏凉、干净、干燥。

猪场应远离铁路、公路、河道、城镇、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

特别应远离其他养猪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牲畜交易场所、垃圾和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等1000米以上,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

二、场地规划与布局猪场布局应根据有利于防疫,方便饲养管理,控制场区小气候,节约用地的原则,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地形、地势等,要求生产区、生产管理区、生活区和隔离区、饲料加工区、消毒间等应严格分开。

生产区要建在地势较高,离生活区、生产管理区100米以外的上风处。

生产区大门应在生产区下风头,生产区不同猪群也应相距一定距离,各栋猪舍也应保持一定距离。

三、建筑设计与建筑要求猪场设计与建筑应符合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

按照工厂化养猪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建筑种猪舍、产仔舍、保育舍和育肥舍。

产仔舍、保育舍应以小单元设计为最好,每单元设置10-14个产床或保育床。

这样有利于全进全出和消毒,并且具有较好的通风和保温功能。

四、工厂化养猪各种栏位需要量流水或生产工艺是否畅通,关键在于各专门猪舍和设备是否充足,以及均匀配种。

在设计时应根据设计规模,准确计算出各种专门猪舍及栏位的需要量。

在计算标准需要量时,应根据工艺参数和具体情况确定有关数据:①公猪舍:公猪一般应单独饲喂,按照1:25的公母比例,公猪的数量应为基础母猪数量的4%。

每个公猪栏的面积应不少于8—12平方米。

②后备母猪舍:工厂化养猪每年正常淘汰母猪数量为30%,,因此每年应有约30%的后备母猪补充。

现阶段后备母猪的饲养多以小群饲养为主(每栏4头),但由于后备母猪占栏时间较短(2-3月),因此有些猪场在设计时没有单独设计后备猪舍,而只将少量的母猪设计在种公猪舍,一方面节省建筑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刺激后备母猪尽快发情的作用。

③怀孕舍:怀孕母猪舍有多种。

农户养猪不分妊娠与分娩,一猪一栏;集体养猪和中小规模猪场,多为2-3头母猪占用一个栏;规模化猪场多采用大小栏结合(群养单饲),少数猪场采用个体定位栏饲养,即1头母猪一个定位栏(限位栏)。

定位栏的设计一般长210厘米,宽60-65厘米,高90厘米。

④产仔舍(床):农户养猪产仔舍一猪一舍(妊娠产仔舍)。

工厂化养猪应设计产仔床,产仔床的数量应为基础母猪的25%。

⑤保育床:工厂化养猪仔猪断奶后进入保育床,保育至25-27公斤时进入育肥阶段。

保育床规模为长2米,宽1.6-1.7米,高60-70厘米,可饲养断奶仔猪10-12头(35-70日龄)。

按流水线生产设计保育床的数量为基础母猪的25%—28%。

⑥育肥猪舍:仔猪65-70日龄进入育肥舍,经过大约100天的饲养直到出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