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简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托尔斯泰的创作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

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

他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

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

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物。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主人公,他也不美化他们,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第五,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注意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的刻画;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笔下的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是影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与和平》围绕战争问题,以四个贵族家族——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库拉金以及别竺豪夫——的生活命运贯穿全书,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面.安德列是一个探索生活目的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他忠于祖国,同情人民,恪守贵族的义务和传统,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贵族理想.彼埃尔也是一个思想探索者的典型.最后在农民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顺从天命,"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中找到了生活的理想.娜塔莎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女性的理想:做贤妻良母,在家庭中恪守妇女的天职.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社会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托尔斯泰直面俄国社会现实,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是以安娜,渥伦斯基为主构成的与彼得堡上流社会相联系的线索,一条是以列文,吉提为主构成的与宗法制农村紧密联系的线索.两条线索由以奥布朗斯基,达丽亚为主的中间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圆拱形结构.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妇女,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卡列宁是个十足的官僚,他们的婚姻生活毫无爱情可言.但安娜并没有丧失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的希望之火.她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卡列宁的冷酷无情,上流社会的排挤,特别是渥伦斯基的激情过后的冷淡,这一切又把安娜推上了绝路,最后只好卧轨自杀.导致了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既控诉了上流社会的不义,对安娜的不幸命运寄予了同情,又从宗法制立场出发,让安娜的追求蒙上一层罪人的色彩.19世纪80——90年代,托尔斯泰撰写了一系列社会论文:《什么是我的信仰》,《教条神学批判》,《什么是艺术》,《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等.19世纪90年代,托尔斯泰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2、《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发生剧变化以后,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复活》描写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复活》是托尔斯泰所有作品中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它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沙皇专制的国家制度,而且还辛辣地嘲笑了反动的教会制度.托尔斯泰在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制度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指给人的又是一条"毋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历程,便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与人性理想.在托尔斯泰看来,人身上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动物的人",又有"精神的人".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起初,他是个"正直,不自私的青年".在彼处堡和军旅生活中,他却染上了"自私自利的疯病","在他身上,动物的人就占了上风."当10年后他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与卡秋莎玛丝洛娃重逢时,他深感自己便是造成玛丝洛娃的"犯罪"的根源,终于良心觉醒,向玛丝洛娃忏悔,并为她多方奔走.他放弃一切,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也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忏悔的贵族"系列人物中的最后一个.他的忏悔,既是一种人性的忏悔,也是一种阶级的忏悔,他所找到的宗教"真理",乃是一种基督教人道主义.基督教表现了一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向人们指出了一条从自我走向上帝,接近天国的完美的途径.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正体现了这一生命历程.《复活》在艺术上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个性与特点.作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托尔斯基现实主义艺术的最后总结.首先,体现为深刻的心理刻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首先揭示"心理过程及其形态和规律",亦即"心灵的辩证法".而在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这种心理刻画越发细致深入.《复活》同样体现了"心灵的辩证法",在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路历程中,深刻地刻画了他的灵魂的"猛烈,复杂,痛苦"的斗争过程.当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心灵受了震撼.其次,《复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批判色彩.在《复活》中,贵族和贫民,贪官污吏和无辜囚犯,两个世界时时处在对立状态.再次,《复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作家的思想自传色彩.复活: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反应了托氏的宗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玛斯洛瓦的精神复活,一是受到聂赫留朵夫的感化,二是受流放中所接触到的革命者的感染,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的复活。

7、安娜形象的典型所在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悲剧原因:1、社会原因(1)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带来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呼声。

(2)上流社会的排挤。

(3)卡列宁的阻挠和沃伦斯基的厌倦。

1、性格原因(1)虽然有追求幸福与新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但无法摆脱已有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束缚。

如道德上的负罪感,与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对未来的举棋不定。

(2)爱情的盲目。

安娜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沃伦斯基的仪表风度的倾心和情欲,与沃伦斯基缺乏思想感情的共同基础。

一旦新鲜感褪尽,爱情就成为负担。

(3)爱情的自私导致爱情的变质。

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爱情中带有专横、肉感的成分,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

安娜由爱转恨,以死寻求解脱和进行报复。

3、作家的伦理观念:“托尔斯泰主义”:“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的特色。

作品的心理描写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即作品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的。

1、《安娜·卡列宁娜》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

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也就是从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这种心理描写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

基蒂参加舞会前后心境的变化,反映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从满怀希望到走向绝望的过程。

2、人物性格的变化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中。

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变得愈来愈偏执专横而又充满痛苦的过程,由爱转恨的过程,展现出安娜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人物心理的突变性。

如安娜决定通过死亡来寻求解脱并对沃伦斯基进行报复,她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接近崩溃和疯狂,因此这里作家的心理描写具有意识流的跳跃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焊接点,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各种思绪断断续续,此起彼伏,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无序。

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心态。

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自由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触和回忆,她强烈激动、心烦意乱、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10、何为“托尔斯泰主义”?它的具体内含是什么?托尔斯泰主义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