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五一前夕,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听课评课,即课堂教学评价”给大家讲一下。

围绕这个主题,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几个关键词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新评价。

一、新课程新课程,泛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是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是从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光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新课程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一纲一本”为“一标多本”的格局,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科目设置有综合化趋势,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高中还分选修课和必修课。

在习惯叫法上,初中一、二、三年级改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

以往的历次改革主要是靠科研部门在探索和推进,本次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靠行政在强力推进。

二、新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因此,我着重就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大家交流一下:1、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尚的地位。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树立情感意识,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和谐、民主、平等”为主要特征,在课堂上尽力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关爱”的教学氛围。

因此,教师必须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评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愿意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育。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差异性教育。

老师在教学中,如课堂回答问题,上台表演,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是否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照或者特别的关爱,即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教学观念,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

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框范学生的思维,不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是教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师。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基于这一理念,专家们提出了“以学论教”这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以学论教”,它的内涵有两层:一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论我们如何教;二是以学生发展的质量来评价老师教学的水平。

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学生只要有了进步,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过去比较落后的学校和比较差的教师。

3、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将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生存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4、强调多边互动。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有文本的,也有非文本的,也就是说,课程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各种活动课也是课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更是一种活的课程,活的教科书。

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把教科书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去跟学生交流,用智慧去启迪学生,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了。

传统的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多边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边互动,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对话与交流。

对于教学环境,教师也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问题。

5、树立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重结果必须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就要树立起训练意识。

要使重讲轻练转变为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

老师讲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量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讨论、探究、练习、记忆和消化。

6、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常把三维目标简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我们考察过的学校,都是在上课之前将三维目标写在黑板右上方或左上方醒目的位置,让师生好把握目标是否达成。

让听课评课的人也好评价目标是否完成。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的公式、概念、要点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课改中的焦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教师受知识本位的影响太深,总担心这三者的整合会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认识到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该交融在一起。

曾经有一位老师尝试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他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尝试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各组测量后分别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报出的数据差别较大,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量是有误差的,而减少误差,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认真仔细测量;二是教育学生,测量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有耐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我们可以体验到,这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学生体验了全面的过程。

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由此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交融在一起的,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这里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德育目标的实现,是课程育德、行动德育的最好体现。

三、新模式我这里讲的新模式,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只有了解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后,才能科学地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采用这种模式,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知识能够学到,能力很难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解”“以练为主”“发展能力”等教学观念。

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三种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大家在评课时作参考。

(一)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五步六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委投入巨资邀请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邱学华到忠县讲学,并在教研室开办了两期教材教法研究班,每个学校都派专人参加学习,1984年暑假,我有幸成了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班的学员,收获非常大。

邱学华的“五步六结构”课堂教学模式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看来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五步六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课堂作业(达标训练)。

尝试教学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练为主”“注重能力”等教学观念。

当时,还把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了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研究,效果非常明显。

尝试教学法在理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忠县教育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何时,人们弱化了这一很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二)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三三六模式”。

杜郎口中学,现有51名教师,600多学生。

走进校园有几幅醒目标语:“让校园文化濡养人,让课堂教学留住人,让课外活动吸引人,让个性特长发展人。

做真正的教育,育合格的人才。

”学校规模小,校园建设也比较普通,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现场观摩学习,说明杜郎口经验的确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第一个“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第二个“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一是预习:学生在课前或在课中用一定时间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学。

通过预习交流,形成目标,并在上课之前要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醒目的位置。

二是分组:以六人为一个小组。

通过长期实践,六人一组是最科学的。

这六人中,好中差各两人。

一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

小组组长又叫“教师助理”。

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一间教室里有N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

教室里的桌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设,同一小组围坐一圈或面对面坐着。

教室四面墙上都有黑板,每个小组可以同时派代表上台展示。

三是讨论:教师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

分组讨论时,成绩好的同学要负责指导成绩差的同学,人人都要学会。

这样就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的格局,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四是展示:各组派代表将讨论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同一小组协作进行,有的画图、有的负责写解答过程、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点评。

各组还可以互相点评。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五是巩固:各小组结合其他小组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