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摘要: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在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全面了解掌握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正确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新闻提问,新闻素材,目的性,激将法,引导艺术
正文
无论是从事纸媒体还是从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工作的记者,提问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发掘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包括座谈、访谈、现场考察等。

访谈即面访,是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

在面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

好的提问,能如刀锋般直剖事实真相,也能曲径通幽般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会断了与采访对象再沟通的路。

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这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采访提问每次都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

这要求记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采访中把握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心理活动的内涵。

特定的采访活动可能符合某些采访对象的利益,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加之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阅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采访情况极为复杂。

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地掌握需了解的情况,抓住采访过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的新线索、新问题,作出机敏的回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并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
关系,以争取更多的发现。

记者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得新闻信息,在采访提问中掌握以下几个要点能有益于交流。

一、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可以提供给记者与采访对象一个好的沟通氛围。

对话环境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这就要求记者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后,可以轻松的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引起话头,开展对话,这样能够比较容易赢的对方的信任,引起他们谈话的兴趣。

在某些某些特殊情况下,为节约时间,开门见山,可将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有记者曾由于时间紧迫,因此事先向采访对象交代了采访主题,该记者在事后写道:“从某种意义上分析,采访双方都有目的性”。

在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预料之外的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新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挖掘出事实的新闻价值。

二、明确提问目标,掌握主动权
任何一个采访多有一定的目的性。

记者必须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明确提问的方向和主线,否则采访就会流于表面,难以得到有用的信息。

记者需重视新闻价值观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

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

优秀记者之所以优秀,在于能抓住一般记者看不到的东西。

记者通过采访时为了获取丰富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的采访提问必须有针对性。

三、不同采访对象要有不同的提问方法
(一).平视强势群体。

强势群体占有较多稀缺社会资源,拥有较高政治、经济、社会地位。

如高官、富商、企业主、明星、名人等。

这一群体富有优越感,工作忙,时间紧。

采访往往限定在较短时间内。

记者在采访前需做大量准备工作,细致了解对象本身的情况和采访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拟好采访提纲,形成对问题深入的认知和看法,获得对象认可。

在采访过程中需消除紧张感,提问宜直接、
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重视。

(二).尊重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占有较少社会稀缺资源,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较低,或受过挫折。

如农民工、残疾人士、下岗工人、失学儿童等。

这一群体面对生活的问题较多,期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自尊心强者,提问过于尖锐易引起反感;自卑者,接受采访时难以打开心扉。

对这一群体,记者应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宜委婉、谦和,态度平等。

(三).一般群体,占有一定社会资源,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处于中游水准。

如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等。

这一群体物质较稳定,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心态平衡,但好胜心强;有主见、有见识,人际交往多,期待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但对违反个人原则者难以接纳。

对这一群体,记者提问宜明确直接,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不同的采访题材,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的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总是处在变动之中。

要想取的良好的采访效果,就必须把握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理,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

采访题材有时是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与价值观的。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采访比较容易进行,记者往往会得到采访对象的欢迎和礼遇。

这样记者在采访时,可以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提问,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就可万事大吉了。

当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和价值观时,记者就难以与采访对象进行流畅的沟通了。

在冷淡、刁难、不合作等局面出现时,记者就需要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的方式。

四、注意采访提问的逻辑性和引导艺术
记者在采访开始之前,应将采访提纲烂熟于胸。

在采访过程中,将各个问题围绕采访目标或并列、或间接、或递进式的提出,给对方充分的发挥空间而又不偏离主题。

好的提问可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进行叙述。

当采访对象有难言之隐时,记者不能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来消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

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有可能将有关内容和盘托出。

“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

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
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及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使对方为难甚至产生反感”。

记者的提问,要能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并迅速做出反应,提供记者所需要的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记者的采访都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也会遇上出师不利的情况,比如采访对象因某种原因而不愿谈,不愿意见报。

记者为了不错过一条好新闻,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可采取“激将法”。

“激将法”是让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出来应战而“中计”,以求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

“激将法”又是一种幽默的语言,让被采访人听了会发出笑声。

那么,你的“激将法”采访就是成功的。

如果用得不好,用得不是恰到好处,就会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这时不但收不到效果,还会被被采访者看成你说他的风凉话,采访就会失败。

“激将法”采访的运用要讲究时机和对象,不是什么时候和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用的,这就要靠记者的判断能力了,也要靠采访经验。

如果没有十分把握的,可以先小试,对方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即打住,以免引起大家尴尬。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这种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采访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提问方法,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搜集到写作所需的高质量素材,达到做好新闻报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采访是怎样的交谈?》赵凡著
(2)、《记者采访的医术》张勇军、张雅君著
(3)、《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程世寿著
(4)、《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