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
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
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
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
的潮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
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迈开第一步。
3.民国元年教育宗旨(P65)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
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
6.九品中正制(P29—30)
7.科举制度(P32)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道之以德”的含义(P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3.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32)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42)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P243—244)
6.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P270)
7.中国近代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P273—274)
8.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86)
三、外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一)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1.简述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区别(P3—10)
(1)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
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
尚武成为斯巴达的灵魂,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斯巴达实行的是国家强迫的统一的学校制度。
(2)雅典的奴隶民主制下民主和谐的教育制度
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政治家等)。
而这些上层人物要身心既善且美,注意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其教育内容比斯巴达丰富。
2.导生制(P53)
3.欧洲中世纪大学享有的自治权利(P32—33)
4.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向
(一)社会化(二)终生化
(三)民主化(四)理性化
(五)专业化
(二)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演变
1.夸美纽斯(P40)
2.洛克的“白板说”的意义(P64—65)
3.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P65—66)
4.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评价(P95—96)
5.赫尔巴特(P119)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赫尔巴特即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着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6.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P193)
7.科学管理理论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P239—243)8.科层组织学说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意义(P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