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品质(Education Quality)教育品质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
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详见本报告的相应部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确保了教育品质的持续提升。
(1)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完善专业课程的同时,增设和强化了与专业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地理和环境等领域的课程,包括城市概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政策分析、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其中,城市概论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启蒙课程,由10多位教授参与讲课,成为深受学生好评的课程。
(2)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重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在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三门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城市居住区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习、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实践经验起到了十分积极和必要的作用。
《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践》获得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3)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并重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完善基本技能课程的同时,增设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
城市规划思想史讲授城市规划新思想的演进历史;城市规划原理(三)由多位教授参与讲课,介绍、分析和评价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该课程采取开放形式,每年参与讲课的教授和讲课专题都有变化,经常会有海外学者参与讲课。
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的标志之一,我系本科生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中获得特等奖。
二. 教育成果的获奖情况(Education Achievements Awards)课程和教材建设是确保教育品质的基础条件,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对中国城市规划教育具有领引和示范作用,因而获得了各种奖励。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主持的《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获得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城市规划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践》分别获得2001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 社会责任(Social Commitment)近年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把握国际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思想,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和研究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核心使命,但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影响的规划院校,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专业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承担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
可以自信地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专业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程度,在其它国家是极其少见的。
城市规划专业简介1952年,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
几十年来,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实力、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和上海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率先”和“示范”作用。
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始终遵循“把握世界趋势、保持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在教育、研究和社会责任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全面进展和重点突破。
如今。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且显著地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影响程度。
作为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领引”作用。
同济大学负责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参照标准,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学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济大学主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
作为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举办地、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地和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网站的所在地,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无疑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规划院校。
全方位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确保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历史回顾举办国际会议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凭借强大的学术影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历来就是各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近年来更为注重这些会议的学术影响力,举办学术会议呈现出高层化和大型化的趋势。
(1)2001年的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2001年7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是世界城市规划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空前盛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70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海外代表高达480余人。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来贺电,教育部副部长章新生、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和上海市副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大会分为18个专题会场,进行了100多场讨论会,来自各大洲的近700篇论文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全球的9个规划院校组织共同签署了“上海公告”,宣告了“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大事件,对于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发展具有全面的和长远的影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举办地、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地和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网站的所在地,无疑成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规划院校,对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后续推进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
(2)2005年的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继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作为全球层面的学术会议以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还举办国际层面的学术会议。
2005年的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是亚欧两大洲之间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亚欧两大洲著名的学者主讲。
此次论坛的中方主办单位是同济大学,协办和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科技部和建设部;法方主办单位是法国文化部所属的建筑遗产之城,协办和支持单位包括法国文化部、装备部、外交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和驻上海总领事馆。
这次论坛包括主题报告、专题研究和各类展览三大内容。
参加论坛的总人数约为610人,海外代表为226人。
来自欧洲及亚洲的著名建筑师和规划师作了主题报告。
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是中法两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领域中涉及议题最为广泛、参加人数最多和参会人员背景最为多元、集聚中法两国著名专家学者最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中法两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3)2006年的生态城市规划国际会议为推动中外生态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规划领域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传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建设部和其他院校,举办了生态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参会人数共550多人,发言嘉宾约20人,其中外方嘉宾约占2/3,分别来自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
(4)2007年的城市发展国际论坛2007年5月,在同济大学的百年校庆之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了“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来自国内外的3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德国前总理斯诺德、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涛、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论坛包括“经济和产业”、“社会和文化”、“科技和教育”、“空间和环境”四个专题会场,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政府高官、资深学者、企业总裁和基金代表作了专题报告。
2. 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讲学除了举办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或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全球层面(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公共交通协会主办的国际会议“机动性和社会整合:推进大都市的未来发展”)和区域层面(如“亚太区域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亚洲城市规划院校联合会年会”)的国际会议上均有学术报告,并且还被邀请担任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论文评论人或作主题报告(如吴志强教授担任“亚太区域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主席并作主题报告、李京生教授在国际燃气组织2006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唐子来教授担任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协会第44届年会的论文评论人)。
令人可喜的现象是一批青年教师在国际会议上崭露头角(如张剑涛博士在第七届亚洲城市规划院校联合会大会上的学术报告被评为2003年度亚洲城市规划专业的2篇最佳论文之一)。
3.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近年来,有150多批次的国外学者来访,其中包括P. Hall、J. Fredmann、M. Castells、D. Harvey等国际著名的城市规划思想家和理论家。
在与一大批国际著名规划院校和国际机构保持长期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近年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从一般的学术访问走向更高层面的国际联合研究和更深层面的国际联合教学,对于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师资队伍和增强科研实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依托企业提供的赞助,从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每年举办暑期国际设计夏令营活动。
2006年,城市规划系承办这一活动,设计主题为“文化、街区、城市更新”,以上海市多伦路历史街区为设计研究案例,参与此项活动的32位学员(其中的22位学生来自海外大学)来自9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南非)和15所院校。
2006年的暑期国际设计夏令营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参与学生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