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48省道连续梁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东起浙江杭州,西至湖南长沙,线路横贯浙江、江西、湖南三省,途经杭州、南昌、长沙三个省会和金华、衢州、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七个地级市以及浙江绍兴、江西抚州、湖南株洲三个地级市所辖部分区县。
杭州东站(含)至新长沙站(含),正线全长923.182km。
HCZJ-7标段起讫点里程为DK247+173.41~DK293+500,本标段区间路基土石方2764355断面方,站场土石方1273300断面方;桥梁42座,其中特大桥27336.17延长米/16座,大桥3867.69延长米/13座,中桥878.89延长米/12座,小桥644顶面平方米/1座,涵洞1314横延米/56座,制架整孔箱梁1078孔,现浇简支箱梁9孔;隧道2172.16延长米/4座;正线铺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92.519铺轨公里、道岔地段无砟道床0.318铺轨公里;主要技术标准跨48省道的连续梁松树蓬特大桥墩号为16#-17#。
基础设计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下部结构设计为桩基承台,实体墩身。
桩径均为1.25m,承台尺寸为8.0×11.4×2.5m,上部结构设计结构形式为40+56+40m单箱单室悬浇连续箱梁。
与48省道交叉里程桩号为DK274+157.33,连续梁中心线与高速公路中心线交角为59.1度,交叉处采用铁路上跨。
跨48省道公路主桥三跨连续箱梁全长136m,交叉处净空7米。
净空要求不小于5m,满足省级道路限高、限宽要求。
主跨桥墩与高度公路平面、立面示意图见附图:图1-1 桥墩平立面位置示意图;二、施工方法:2.1桩基础施工主跨16#和17#墩共22根桩,同时投入4台冲击钻钻机施工。
针对桥位处的地质情况,选用冲击钻钻机钻进成孔,该类钻机在岩石地层成孔速度快,而且泥浆护壁的效果较好;钻孔桩基础的钢筋笼采用加工厂加工成型,然后运至现场整体吊装,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现场的作业时间;基础砼由搅拌站集中拌制,用砼罐车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浇筑;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用泥浆运输车及时清运废弃泥浆,避免对现场的污染。
2.2 承台施工跨48省道连续梁16#和17#两个主墩承台的基坑开挖深度都在3m左右,承台尺寸为8.0×11.4×2.5m,基坑开挖采取放坡开挖的方法施工,边坡坡度为1:0. 5,承台作业面宽度预留1m。
核实承台底面高程及每根基桩埋入承台长度,并对基底面进行修整。
承台钢筋在加工厂制作,然后运至现场进行绑扎;砼由搅拌站集中拌制,用罐车运至现场,汽车泵泵送入模。
墩身施工钢筋绑扎及砼浇筑同承台方案。
2.3 支架现浇施工2.3.1梁体支架施工梁体支架采用WDJ型碗扣式多功能脚手架,经加密满堂设置后,形成箱梁现浇支架。
下部支撑在经硬化后的地面上,上部通过支承方木承托梁体。
(1)、支架基础地面硬化措施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用50cm厚的建筑砖渣进行填筑,压实后浇注10cm厚C15砼面层。
硬化表面设1%单向横坡,线路两侧设纵向排水沟。
支架采用HG-90、HG-60、HG-30、LG-180和LG-120杆件形成网格,横杆竖向步矩采用1.2m,在墩身附近变截面梁体范围内,横杆竖向步矩加密至0.6m,以适应梁体自重变化。
支架顶部设置U托,通过其螺栓调整标高,方木铺设在U托上形成网格支撑箱梁模板,用φ48无缝钢管做剪刀撑和斜撑增强其整体稳定性。
满堂支架的形式见附图。
(2)搭设支架顺序支架顺序为:计算立杆组拼高度→铺底脚方木条块→安放TZ-60 底座→调整底座螺栓在同一水平面→拼立杆及横杆→锁紧碗扣→安装U型托撑TC—60托撑并调整托撑螺栓以形成纵坡→安装底层、顶层方木→精调方木顶标高。
(3)支架预压在支架搭设完成铺装模板前采用堆砌加载(砂袋)法对支架按梁体砼荷载分布大小进行预压。
支架预压采用1.2倍梁重荷载,主要是检验支架的承载能力是否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并在预压过程中取得支架的弹性、塑性变形值同时消除支架的塑性变形。
加载前,在支架顶和底部的方木上布置观测点,并测量记录观测点的标高。
加载预压时以1天为一个观测单位,若连续3天观测结果在1mm以内,则可认为地基沉降基本稳定。
卸载后,及时观测支架沉降量和回弹值,计算出支架的弹性变形与非弹性变形值,非弹性变形值可在预压结束后予以消除,而弹性变形则做为支箱梁施工预留沉降量的依据。
底模标高控制为:H=h+r+Δ式中H-底模立模标高;h-设计梁底标高;r-梁跨各断面的设计预拱度;Δ-预压后各相应断面的弹性变形沉降量。
2.3.2模板施工底模及侧模均采用10mm厚高强度pvc覆膜竹胶板,将板块之间的拼缝设置在10×10cm横向方木上(间距为30cm),底模铺好后,精调标高(考虑观测时的支架弹性变形量),检查合格后,铺钉侧模、翼板及支立侧模钢管支撑,并精调翼板标高。
侧模的施工先立侧模板(按竹胶板长度分块制作拼装),后支立钢管支撑。
每节段模板铺装完成后,应当进行底标高及翼缘板标高的调整。
经过初调和精调之后的模板才可开始钢筋作业。
箱梁内模采用加工场内制作成节段龙骨,内模板按竹胶板长度分节段预制加工,吊装后整体组拼成型。
面板采用15mm厚竹胶板,肋带采用5×10cm方木直接与面板相连。
肋带顺桥向间距40cm,内支撑采用脚手架支撑。
竹胶板模板拼接时,保证纵(横)缝在一条直线上,接缝的拼接应严密,保证模板拼缝处不漏浆。
并且竹胶板长边顺桥向布设,增强砼表面美观感。
铺设底板前将支座安好,墩顶处用木楔调整底模标高。
模板铺好后清扫杂物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2.3.2钢筋施工钢材质量检验(1)、进场的钢材要有出厂材料检验合格证,进场后按待检品堆放。
(2)、进场钢材先进行外观检查,如有无裂纹、机械损伤、氧化浮锈、外形尺寸。
(3)、工地试验室做抽样检查(拉伸试验、冷弯试验和焊接性试验)。
钢筋下料及弯曲成型(1)、钢筋下料应以梁段为单位,按设计的钢筋数量表,首先核对类型、直径和数量。
然后分别对各种标号的钢筋取样下料试弯,进一步核对其下料长度。
(2)、使用钢筋切断机或砂轮切割机切断钢筋。
钢筋接长时使用直流焊机并使用规定的种类焊条,焊接时各项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
(3)、各型号钢筋应先在水泥地面或平板上按1:1的比例放大样,试弯合格后批量生产,弯起处不得有裂纹、鳞落和断裂现象。
钢筋成型后应逐一检查,然后分类捆扎、挂牌标识存放。
钢筋的绑扎⑴、加工成形的钢筋由汽车吊机起吊上桥,桥上模板内现场绑扎,绑扎前应核对钢筋级别、种类、直径、形状等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⑵、使用20-22#扎丝绑扎骨架,绑扎时,铁丝必须扎牢,不得有滑动折断移位等现象,以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松动和变形。
对重点部位及易变形部位可施以一部分点焊以保证骨架的几何形状。
⑶、底板和腹板应加垫水泥砂浆垫块,以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3.4混凝土的施工混凝土由我单位拌和站拌制,混凝土输送车送至现场后泵送混凝土入模。
混凝土生产在进行混凝土施工前,拌和站应按计划要求备够原材料,试验室要检验砂及碎石的含水率,以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原材料的计量确保计量的准确性,混凝土开盘前各种计量器具必须达到规定精度:水泥不大于±1%,粗、细骨料不大于2%,水、外加剂不大于±1%。
混凝土输送混凝土拌和后由混凝土输送车运输,用混凝土输送泵直接输送到施工部位。
混凝土灌筑灌筑前,按照有关规定和检查表进行工序检查。
检查人员重点检查模板支撑,模板堵漏,钢筋绑扎及保护层的设置,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的准确性,模内杂物,振捣人员分工等。
灌筑顺序连续梁砼采用一次浇筑成型的方法施工,浇筑采用水平分层、斜向分段浇筑方法,并从跨中向支点方向进行砼浇注,分层厚度不大于30㎝,根据气温情况分段长度为5-10m。
施工时注意砼预留接茬的平顺。
灌筑顶板及翼板混凝土时,应从两侧向中央推进,以免发生裂纹。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人员须经培训后上岗,分工明确,在钢筋密布部位、端模、拐(死)角及新旧混凝土连接部位由专人进行捣固。
混凝土振捣时以插入式振捣为主,插入振捣厚度以30cm为宜,垂直等距离插入到下一层5-10cm左右,其间距不得超过60cm,振捣棒应快插慢拔,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捣到该混凝土密实为止,混凝土密实的标志为表面泛浆,混凝土停止下沉。
2.3.5预应力施工张拉机具群锚15—12、15—9均采用YCL250型千斤顶进行两端张拉;扁锚15—5采用YCQ-240型单孔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单根张拉;高强精轧粗钢筋锚具采用YGM,张拉采用YC60型千斤顶。
工作油表采用1.5级,最大量程60Mpa,标准油表0.4级,最大量程为100Mpa。
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检验和使用,千斤顶使用每200次以上或6个月以上应重新进行校对。
预应力钢束下料及穿束预应力钢束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禁止用电、气焊切割。
下料长度按设计图中给出的下料长度进行下料,下料时应注意张拉时需要的工作长度。
按设计预应力钢束编束,编束前对钢绞线进行梳整分根,并将每根钢绞线编码标在两端,成束的预应力钢束按编号分类存放。
固定端锚具严格按设计位置安装。
张拉端锚垫板安装时应定位牢固,锚垫板与孔道严格对中,与孔道端部垂直,不得错位。
锚垫板上的灌浆孔用绵纱塞紧,喇叭口与波纹管相接处,用胶布缠裹紧密,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堵孔。
预应力管道严格按设计坐标采用井字架定位,井字架间距直线段1.0m,曲线段0.5m。
管道定位牢固,接头采用胶带缠绕不得漏浆。
钢绞线在穿束前,检查外表是否有刻痕、烧伤等情况。
在钢筋绑扎的同时采用人工穿束的方法施工。
穿束时应将钢绞线端部进行包裹,避免穿伤波纹管。
张拉前的准备工作⑴、千斤顶与油压表配套检验时,要分组编号,对千斤顶的主动工作状态(施加压力)和被动工作状态(回油)进行检验,得出千斤顶实际压力与压力表读数之间的相应对应关系,制成图表。
实际使用时,同一组编号的设备应对应该编号的标定曲线,不同组编号不得混用。
⑵、张拉前应清除锚垫板上砼,检查锚垫板下是否有蜂窝和空洞及其他严重缺陷,并采取补强措施。
张拉前向孔内压风,清除孔内杂物。
⑶、根据千斤顶校验曲线查出各级张拉吨位下油压表读数,供张拉时使用。
⑷、根据设计要求,梁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方可进行张拉。
张拉操作程序预应力张拉顺序应严格按设计执行。
预应力钢束采用两端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对称张拉,最大不平衡束不应超过1束,张拉顺序先腹板束,后顶板束,从外向内对称进行。
三向预应力体系张拉顺序为:纵向-横向-竖向。
张拉程序为0—0.1FK—0.2FK—1.03FK(持荷2min)--锚固其中:FK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张拉过程中先张拉到0.1FK,然后开始张拉量测伸长值到0.2FK,最后张拉到要求的张拉控制应力持荷后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