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
案主被教会放松的实践技术,或者会被提供其它方式的个人支持。
然后,他们渐渐地引入一个不想要的刺激,使用放松或支持,来对抗他们的焦虑。
☐果敢性训练是另一种技术,适用于缺乏自信的人。
社工帮助他们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练习适当的行为方式。
☐应用案例:训练遗尿的儿童。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实务的原始雏型,焦点在于改变影响行为的或然性,产生新的结果。
一些事情发生,即一个先导事件A,它引起行为B,行为B试图解决事件;因为行为B,而产生了后果C。
社工处理的是或然性(contingencies),或然性影响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后果会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行为。
社会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因素
☐指出具体问题,即在案主的行为库(behavioural repertoire)与新行为能帮助填充缺口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
☐把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或不同阶段。
☐帮助案主辨识那些可能会阻碍他们的错误观点(认知)
☐向案主展示期望的行为(desired behaviour),然后让案主练习。
☐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复杂的行为。
☐帮助案主理解如何区分情境,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应用行为是有用的,在何种情境下是无效的。
☐引入真实生活(real-life)的困难。
☐制定真实生活实践作业,让案主汇报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四种类型:应对技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自我表述(self-verbalisation)”――即给我们自己发一个指示,另一个是由此而产生的行动。
应对情境中出现的困难,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要么是缺乏能力去完成自我表述;
要么是缺乏能力去按照我们的指示行动。
☐Meichenbaum(1985)的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旨在通过指导案主在困难情境中要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减轻或预防压力。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
类似任务中心工作模式:鼓励案主“紧盯着”问题,明确问题,想出解决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规划实施途径,并检查进展。
☐认知重构,是最有名的认知治疗形式。
它包括贝克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REBT,原先称为RET)。
☐结构认知疗法,关注的是案主心理的三个信念“结构”:
中心信念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假设;
中间信念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明确描述;
边缘信念是日常行动规划和问题解决策略。
社工把焦点放在引发问题的边缘信念之上,但利用改变的过程,对这些信念的根源进行深层次思想上的探索。
干预行为的技巧
☐两类:反应控制和或然事件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反应控制技巧包括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各种认知方法,以及诸如系统脱敏之类的技巧。
☐或然事件管理中,需要实现如下潜在目标:
辨识案主运用某种现有行为的频率或力度,并通过强化来增加该行为的频率或力度。
将现有行为朝着期望目标方向塑造。
当坏行为(unwanted behavior)出现过多时,使用下列技巧:
—强化那些与坏行为不相容的好行为(preferred behaviour)
—负强化那些坏行为(如,当案主做出好行为时,撤消负面刺激)
—通过消退来减少频率(即撤除对坏行为的强化)
—惩罚坏行为
改变那些会引发行为的刺激。
评论认知行为理论
☐(1)行为取向和认知取向,两者都是行之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干预形式。
其有效性得到研究的证明。
一般说来,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性,取决于社工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案主把行为和认知学习推广到普通社会情境之中。
困难是,这需要具备建构行为治疗计划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行为治疗只被用在有实力的地方,特别是临床机构中。
☐(2)认知疗法的优点之一,它能在实务中提供明确的、结构化的指导,并经常运用测评工具。
这就给那些对运用新技术缺乏自信的社工以很强的指导。
而缺点在于:在问题较大的情况下,这也会限制社工对案主的问题做出灵活反应。
一个好处是,着眼于特定行为,意味着我们不会给整个人贴上变态的标签(贴标签正是心理动力分析可能会做的)。
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环境和文化中可能是有其适宜性的。
所以,在学习理论中,来自不同性别和民族文化,并就这些性别和民族文化而言是适宜的行为,是不需改变的。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认知实务因为其有效性和清晰性而得到长足发展。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结构化的测评和行为顺序。
☐(3)认知/行为理论的特殊聚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众多的层面没有考虑其中,这使得它在回应人们的多元需要之时有心无力,难以应用到宏观实践的层面。
☐(4)认知取向的治疗强调思维影响情感经验,而实际上情感经验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理论对此没有予以重视和回应。
☐(5)行为取向的治疗重视行为的学习或模仿,但行为是在互动的场景下实现的,有时候在控制情景下,学习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生活领域并不一定有效。
☐(6)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辨识的,而认知/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三者的交互作用的认识上,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7)认知/行为治疗显然不适用于那些缺乏认知能力的人。
认知行为理论要点总结
☐认知行为模型的焦点在于定义并解决人们的行为问题,尤其是各种社会恐惧症、焦虑症和抑郁症。
☐谨慎测评和进展监管通常用到行为测量。
☐有效性的研究证据,对理论和实务来说,都是强有力且重要的。
☐重要的技术,都是定义合理且技术化的。
包括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和社会技能训练、以及人们信仰系统的认知重构。
☐社会学习技术,例如果断性训练和技巧训练,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小组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为女性主义实务吸收应用。
☐更多的特定技术被应用于临床之中,且在监督和训练之下使用。
☐认知行为实务模型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它们与派争性争议的“何者有效”、专业性争
议的“循证实务”观点相关联。
其潜在的道德问题也受到审慎的关注,这些理论并没有在受科学方法影响较少的东方国家、以及具有大社会工作目标的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