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24
5.参考文献
[1]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315-320. [2]王静,杨讫,傅灵菲,等.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2011,6(4):290-291. [3]张锦,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 2012,18(1):7781 [4]Reinecke J.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s’devian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J].Methodology,2006,2( 3) : 100- 112. [5]Beck L ,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Journal in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25( 2) : 285- 301. [6]Rhodes R E,Courneya K S. Investigating Multiple Components of Attitude,Subjective Norm,and Perceived Control: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Exercise Domain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42 ( 4) : 129- 146. [7]East R. Complaining as Planned Behavior [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0,17 ( 12 ): 1077- 1095.
7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主观 行为 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 规范 5要素 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 行为 知觉 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 意向 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行为控制 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 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 自我效能和知觉行为 掌握)的程度。 控制在实质上是相同 由 控制信念( control beliefs) 和有 的[3],并建议用能力 关一个人在什么程度上能控制行 (capacity) 和自主性 为的知觉( perceived power)组成。 (autonomy)作为描写 包括内在控制因素,也包括外 这二个概念的恰当术 在控制因素。 语.
4
3.1 TBP的基本内容
主观规范
5要素
行为意向
行为
5
态度 主观 规范
态度(Attitudes Towards the Behavior,AB): 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 或负面的感觉。是个人对特定 对象所反映的出来一种持续性 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 行为态度受行为信念的影响, 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为 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信 念强度( strength of belief) , 另一个是行为结果评估 ( evalua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TBP
---计划行为理论
1 2 3 4
定义
起源与研究背景
基本内容
应用
2
1.计划行为理论 (TBP)
◆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 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1]。解释了态 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如何作用共同作用于人 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2]。 ◆ 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 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5要素
行为 行为 意向
知觉 行为控制
6
态度 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SN): 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 主观 5要素 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在预 规范 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 知觉 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 行为控制 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行为所 发挥的影响作用的大小。 *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 normative beliefs)和服从动机 (motivation to comply) 的影响。 *“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 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 某特定行为的期望; 服从动机是指个体依从重要他 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动机 行为 行为 意向
22
3.3.3 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 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计划行为理论,Ajzen设计出了 一套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供研究者们参考[8]。 一般问卷包含整体的直接测量和基于信念的测量,所有测 量项目均采用Licket等级评分法。 ◆ 在编制直接测量项目时要注意吸纳近些年的研究经验,态 度的项目内容应包含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主观规范 的项目内容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的项目内容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
3
2.TBP的起源与研究背景
源头-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 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发展-Fishbein 和Ajzen 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 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形成-Ajze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991年Ajzen 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计 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3.2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方法[1]
◆ 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时,研究者多采用 Ajzen 建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必须遵守一致性原 则; ◆ 研究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引出突显信念, 第二步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19
3.2.1 一致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
17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 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 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 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 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 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18
16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 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 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 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 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 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13
◆ 如R.East (2000) 指出,计划行为理论在零售情境中 似乎就没有预测出对产品的抱怨倾向[7]。后来,Ajzen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加上了对过去行为的测量,并将其 作为预测未来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8]。 ◆ 至于哪三个变量对意图和行为有重要的但不同的预测 作用,Ajzen 和Fishbein (2004)在一次答辩中曾经阐明, 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意图预测的相对重 要性,这一预测会因行为与行为,人群与人群的变化 而变化。他们认为,对于这三个前因变量,在特定的 情况下,并不需要全部参与,有时可能仅仅需要一个 或二个[9]。
23
4.TBP的应用
◆ 它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并且大多数研究证实 它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 ◆ 其适用行为领域包括: -饮食行为,如摄取纤维素[10]、饮用豆奶[11]; -药物成瘾行为,如戒除烟酒[12]、药物、食欲; -临床医疗与筛检行为,如健康检查、癌症筛检、乳房自我 检查; -运动行为[12],如慢走[13]、爬山、骑自行车、休闲活动的选 择 -社会与学习行为,如采取环保措施[14]、支付公园保护费用 [15]、学习成就、消费行为,娱乐上网行为,学生舞弊,交 通违规等方面的行为。
14
15
◆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 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 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 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 行为;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 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 的可能性(如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 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8
态度
态度 主观 规范 行为意向: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 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 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 行为的采取意愿。
5要素
行为 行为 意向
知觉 行为控制
行为:指个人实际采取某项特定 行为。
9
17
10
◆ 自计划行为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均证明, 这是一个将态度和行为连接起来,具有相当预测力的理 论之一。 ◆ 不过,它的一些理论观点在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和支 持的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这些质疑和挑战无 疑进一步促进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11
◆Armitage和Conner 等学者曾对1998 年以前的185 个有关TPB 的研究进行多元分析。
–他们报告说,态度、社会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只能解 释在不同领域的39% 的意图变异和27% 的行为变异。 –而且,与态度和知觉行为变量相比,控制社会规范这 一变量同意图、行为的相关较小[4]。 –因此,这些成份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意图和行为上的变 异。
◆ 一致性原则指所有研究变量的测量必须包含相同的行为元 素,即所测量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应 是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并且 所测量的行为应与其真实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一致。 Ajzen 认为不遵守一致性原则会犯评估不一致的错误,容 易混淆或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