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答:(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①“5W”模式“5W”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是指: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②“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是美国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提出的一个信息传播模式。

该模式描述了电子通信过程。

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香农一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此外,香农一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2)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该模式中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传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循环模式的优点在于突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3)传播过程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区别①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

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循环模式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双方角色可以互相转换②反馈的要素或环节。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循环模式中提供了信息反馈的渠道,充分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传播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1)动态性传播过程的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备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人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

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性。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是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的一个传播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

(1)这个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2)该模式的优点在于:①这个模式包含了传播的几种形态。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都在这个模式中得到体现。

②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利于对社会传播进行全面的把握。

对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来说,它们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则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

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意义极为深远。

(3)该模式的不足在于,赖利夫妇的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并没有对框架进一步具体、细致的分析。

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也就是传播,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

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6.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答: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二战后在日本兴起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的代表,它集中体现了总过程理论观点,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个图示有以下一些特点:(1)把传播建立在物质交往和能量交往的基础之上,宏观上考察传播过程他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和符号交往三种类型。

符号交往也就是传播过程,他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2)强调传播主体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社会背景对传播活动的影响传播过程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社会背景,每一方的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

田中义久的这个图示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它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7.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答: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问题,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互相交往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它具体表现为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

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