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第六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⒉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第 2节
重要性
四、错报与重要性水平
㈠错报的定义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
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 或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
第 1节
审计计划
在审核具体审计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主要事项:
⑴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⑵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⑶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 ⑷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对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并在
工作底稿中加以记载和说明。
所以,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440万元。
第 2节
重要性
㈣账户、交易或披露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人员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 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 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 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 审计人员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主 要因素: ⒈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
第 2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㈠重要性的定义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述重要性概念。
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 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该项错报是重要的。
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
将对总体的预先
步骤2
判断分配到财务 报表各个部分
执行测试
步骤4
估计总体 错报水平
评估测试结果
比较总体的估计
财务报表项目或循环
步骤5
水平与预先 估计的水平 之间的差额
第 2节
重要性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㈠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
证据的数量。这是对重要性评估所作的总体性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理解:
⒊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⒋不期望出现的错报。 小金额错报的累计,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对 此应当予以关注。
第 2节
重要性
㈢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⒈财务报表层次。由于审计的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 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 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
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 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
第 2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㈠重要性的定义
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⒈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 ⒉重要性概念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财务报表是
第 1节
审计计划
四、审计计划的记录
审计人员应当记录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在审计工作过 程中作出的任何重大更改。 审计人员对总体审计策略的记录,应当包括为恰当计划审计工作和向 项目组传达重大事项而作出的关键决策。
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应当能够反映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
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进一步 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原则的运用时,除非其他法规和准则有特定要求,应当参照重要性原则办
理。
第 2节
二、重要性的运用
重要性
㈠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运用重要性
原则的一般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⒈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
第 2节
重要性
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具体原因包括:
⒈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误; ⒉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 ⒊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的会计估计; ⒋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
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
第 2节
重要性
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
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将错报区分为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可能是 有用的。
⒈事实错报。事实错报是毋庸臵疑的错报。这类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
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例如,注 册会计师在审计测试中发现最近购入存货的实际价值为15,000元,但账面记 录的金额却为10,000元。因此,存货和应付账款分别被低估了5,000元,这 里被低估的5,000元就是已识别的对事实的具体错报。
⒉账户和交易层次。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各交
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各交易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 允的整体性结论,因此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第 2节
重要性
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 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可以从三 个方面来理解:
总体审计策略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⑴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 ⑵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 ⑶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1节
审计计划
⑷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
⑸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 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⑺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 ⑻其他有关内容。
第 1节
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 水平作出初步判断: ⑴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⑵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⑶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⑷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⑸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 2节
重要性
㈢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内容包括: ⒈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 础,可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 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案例分析题
【例】某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计甲公司2010年度的财务报表,通过
查阅甲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及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所确定的在计算重 要性水平时各项目对应的百分比如下表:
项目 资产总额 净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 净利润 金额(万元) 90,000 44,000 120,000 12,060 百分比(%) 0.5 1 0.5 5
复杂程度。
第 1节
㈡审计计划的编制
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 审计计划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 审计计划的文件形式多种多样,表格式、问卷式和文字叙述这三种主 要形式为许多审计机构普遍采用。
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中,时间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时间预算
是就执行审计程序的每一步骤需要的人员和工作时间所做的计划。 对于具体审计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
⒈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时, 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
⒊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 2节
步骤1
对重要性做出 预先判断
重要性
计划测试的范围
步骤3
估计部分的 总体错报水平
为了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
⒊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第 2节
㈡重要性的适用范围
重要性的适用范围包括:
重要性
⒈审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包括对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 的事业单位的年度和非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⒉审计人员在执行其他鉴证业务时,如盈利预测审核等,涉及重要性
要求:试计算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案例分析题
【解答】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下表:
项目 资产总额 净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 净利润 金额(万元) 90,000 44,000 120,000 12,060 百分比(%) 重要性水平(万元) 0.5 1 0.5 5 450 440 600 603
⒉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如果同一期间各财务报表的重要
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⒊财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期中财务报表
推算为年度财务报表,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计划
⒉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策略所
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各具体项目的以下内容: ⑴审计目标; ⑵审计步骤; ⑶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⑷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⑸其他有关内容。
审计计划的繁简程度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预定审计工作的
的方式体现的。
第 1节
审计计划
三、审计计划的审核
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审计组织的有关业 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 在审核总体审计策略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事项: ⑴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