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作者:周寒愉来源:《商情》2013年第20期【摘要】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它们的判断与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能否正确理解并运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审计的成败。

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论学习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一、审计重要性(Materiality)(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国际审计准则一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2条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

审计重要性实质上是从报表不可以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提出的对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要求,高质量的会计报表不应该存在会影响使用者决策的错报或漏报。

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审计工作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即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予以证实。

所以审计重要性应该以会计重要性为基础。

(二)审计重要性层次(1)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一项支付并不重大,但是由于该行为违法或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那么该事项就应该被认为是重大的。

(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用余额大小来判断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数量指标,反映出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三种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修正重要性水平。

在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这就是计划重要性水平。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为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对实际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报表中客观存在的、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和不可确知性。

二、审计风险(Audit Risk)(一)审计风险的内涵《国际审计准则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要错误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中国独立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

他们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公允的。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以下论述主要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相关定义为主。

(1)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A,RMM)。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

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其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经济萧条。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IR)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例如,复杂的计算和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会计估计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固有风险较高。

控制风险(contro]Risk,cR)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DR)。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检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执行不当,或者错误解读了审计结论等。

因此,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3)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用数学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

实务中不一定用绝对数量表达这些风险水平,也可以选用“高”、“中”、“低”等文字描述。

三、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通过以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定义的对比,可以知道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审计重要性强调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以衡量会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审计风险强调的则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影响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虽然考虑角度不一样,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有着客观且紧密的联系。

通常认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这里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

比如,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5000元,则5000元以下的错报或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只需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查出5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3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执行审计程序查出5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要查出30005000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

显然实际重要性水平为5000元时的审计风险比实际重要性水平为3000元时的审计风险低。

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正向变动的关系。

现实情况中,审计人员除了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审计风险的大小,还需要考虑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所判断的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那么他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小。

这是因为,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相关规定及谨慎性原则确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他必须尽全力增加审计程序,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审计成本,以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足以支持其将发表的审计意见的审计证据,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

例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而实际情况却是1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未被考虑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

《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11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数,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四、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审计实务的指导意义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

重要性用来确定错误的程度,使那些错误必须审查出来,而审计风险则用来确定这些错误审查不出的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必须审查出来而未审查出来错误的可能性,理解起来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人员不能为了使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便将重要性水平定得很高,因为审计风险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唯一因素。

审计人员不仅应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还应当保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要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并遵循“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理论依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兼顾成本效益的实务操作原则,通过增加实施审计程序,修订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性质以扩大审计范围,以进一步降低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2]马晓峰.论审计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刘金雪.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