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自学笔记版)原文【求知好学篇】1吕蒙为学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2学贵有恒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
②芒芒:疲倦。
3与诸弟书清·曾国藩诸位贤弟足下: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
②洎(jì):至,到。
③骤几:很快成功。
【传统美德篇】4祁奚请老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
”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
”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
②晋君:指晋悼公。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
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5朱晖守信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描物状物篇】6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7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8长堤——水乡陆途沈括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
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④、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⑤水中淤泥实⑥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⑦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①陆途:地上的道路。
②病涉:苦于涉水行走。
③泽国:低洼积水之地。
④籧篨(qúchú):芦苇。
⑤漉(lù):淘干。
⑥实:填塞。
⑦汱(tài):排水。
【拒腐清廉篇】9杨震拒礼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0张允济断案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
②庵:小草屋。
11张释之执法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注释】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12鲁恭治中牢12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⑤雉(zhì):野鸡。
13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4汤敦甫善待卖菜翁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
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
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
”公为之窘。
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
”翁始惶恐,叩首乞哀。
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
”指挥如数与之。
翁叩谢去。
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
②詈(lì):骂。
③起居:问安。
15拷打羊皮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人物传记篇】16寇准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