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小说评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的反叛与创新

【莫言小说评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的反叛与创新


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当时诡异的行为 对象的孙天球站出来, 和隐秘的心理活动, 这样读者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 窥测其 “自白 ” , 使叙述由他者的讲述变成思维者的 隐秘的意识流动, 从而增加了该部分叙述的艺术真实感 。 作者在孙天球回村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第一人称“自 叙述, 把叙述接力棒递给了全能叙述者, 这时读者在全 白式 ” 能叙述者的叙述里看到了原来两条平行线上相对立的故事的 交汇: 孙天球把黄毛和紫荆捉奸在床 。 接下来, 全能叙述者按 部就班地以故事时序叙述瞎娘的去世, 紫荆生下了黄毛的孩 孙天球掐死了这个金发婴儿, 到小说结尾处, 作者又让孙 子, “ ” : “ 直 天球以第一人称讲述 我 的悔恨 这个孩子被我扼死后, ⑨ 。 作者利用了第 挺挺地躺在我面前 。…… 我非常后悔 ……” 一人称叙述的长处: 除了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 增加 , “ 因为人 真切感外 第一人称的叙述特别适合于作心理忏悔, 这为叙述主体的直接登场提供了 称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白性, ⑩ ” 《白狗秋千架 》 方便 。 这样, 莫言在 通篇和《金发婴儿 》 中部 分使用第一人称“我 ” 叙述故事, 来分别揭示“我 ” 对“个眼暖 姑” 的愧疚和“我 ” 对扼死“金发婴儿 ” 的犯罪过程的交待, 就 使人物的忏悔心理生动真实起来 。 作者根据叙述的需要展开 把一个完整的顺时序故事拆开 、 打乱, 重新排列, 并利用 故事, 视角和人称变换来实现在叙述中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人 莫言的这种叙事努力, 赋予了一个情节简 物心理活动的目的, 而这便是后来 单的婚变故事以全新的阅读感受和美学风采, 《檀香刑 》 “全知视角 + 第一人称故事人物内视角分角色叙 的 述” 的叙事模式的雏形了 。 ( 四) 全知视角 + 第一人称故事人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 + 第一人称故事动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 = 互文叙述 + 叙事 圆环 《球状闪电 》 “球状闪电 ” 以 的爆炸贯穿全文, 小说共十节, 、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讲述球状闪电爆炸前 后的故事, 叙述 “球状闪电 ” 爆炸 、 蝈蝈倒地昏迷讲起, 中间八节采用追忆 者从 性视角叙述从蝈蝈退学到球状闪电爆炸之间的故事, 而对过 去故事的追忆则分别从爆炸现场的六个故事人物或人格化的 故事参与物的视角以 第 一 人 称 内 聚 焦 ( 视 角) 展 开 ( 其 中 二 、 四、 六节是同一人物视角) , 凡第一次使用的人物视角, 均以第 “ ” 三人称全知视角从 球状闪电 爆炸写起, 而后转入第一人称 人物内视角追忆性叙述, 重复使用的人物视角( 如第四 、 六节) 直接展开追忆, 最后, 故事由第十节的全能叙述者收拢, 又回 “球状闪电 ” 的爆炸现场, 以蝈蝈醒来 、 闪电带来奇异的变化 到 结束, 叙述回到原点, 叙事思路呈圆环形 。 小说第一节, 一个外在于故事的叙述者告诉我们: 球状闪 电爆炸在奶 牛 养 殖 户 蝈 蝈 家 的 牛 棚 里, 蝈 蝈 被 爆 炸 震 倒, 昏 迷 。 这样的叙述乍一看似乎是一个全能叙事者在讲述故事, 但通过分析文本, 我们发现作者采用的是内视角, 因为叙述的 — —蝈蝈的言行和思 展开始终是紧紧地跟随着叙述的聚焦点 — 维活动展开的, 即使在蝈蝈被球状闪电的爆炸震倒 、 昏迷时, 叙述也没有停止, 叙述者进入了昏迷的蝈蝈的潜意识层面, 并 把 他 关 于 过 去 的 记 忆 展 示 给 我 们 看。 跟随蝈蝈的 意 识 活 动, 这样, 全能叙述者不动声色地把我们引入蝈蝈过去的故事里 。 在第二节中, 全能叙述者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 ” 讲蝈蝈 被爆炸击倒, 母亲的喊叫声让他回到了自己的过去, 进而, 叙 “ ” 述者通过蝈蝈的潜意识活动给我们展示了他 尿炕 的毛病,
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的反叛与创新
王 西 强

要: 1985 年, 莫言发表了 10 余部中短篇小说, 进行了
出色的叙事视角实验, 对传统的叙事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 击, 并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总结起来共有四 种代表性视角类型 。 莫言在不同小说文本中尝试使用不 同叙事视角, 也在同一小说文本中变换使用不同视角叙 事, 这些叙事 视 角 实 验 对 传 统 的 叙 事 方 法 进 行 了 大 胆 反 叛, 为他后来 小 说 叙 事 艺 术 的 发 展 和 辉 煌 成 就 奠 定 了 基 础, 并显现出他此后创造的整个文本艺术世界的一些主要 叙事美学风格 。 关键词: 莫言; 1985 年度; 叙事反叛; 视角实验 中图分类号: I207. 4 作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1 ) 8 - 209 - 03 者: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文学院博士生; 710062 陕西, 西安,
一 1985 年, 《中国作家 》 、 《收获 》 、 《人民文学 》 莫言在 等刊物 上连续发表 10 余部中短篇小说, 开始了他有意识的叙事视角 实验 。 这些作 品 通 过 展 示 人 们 外 在 的 生 存 困 境 和 内 心 的 忧 郁闷与被压抑的情绪无可释放的苦恼之间的对应, 来摹写 愁、 人们的生存样态 。 外在的故事和内在的人物心理活动在文本 中的交织, 造成了小说叙事结构的相对复杂, 莫言把一个个简 单的故事叙述得云谲波诡 。 本年度的莫言小说, 几乎各有其 独具特色的叙事视角探索与创新, 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 类型 。 ( 一) 第一人称内视角( 聚焦) 叙述 《白狗秋千架 》 在 中, 莫言使用内视角( 聚焦) , 以第一人称 “我 ” 。 “ ” 来讲述一个返乡遇故旧的故事 叙述者 我 , 作为小说 “我 ” 人物, 只能叙述 的所见 、 所思和所感, 而不能像全能叙述 者那样自由地出入每个人物的内心, 不能穿行于所有人物的 “我 ” 过去和现在, 对过去时态故事的叙述只能通过 的回忆( 追 忆性视角) 来实现, 也不能预告故事结局和人物的未来 。 因为 “我 ” 是故事人物, 同时也是被叙述者( 叙述客体) , 叙述者 行进 在自己叙述的故事里, 同时通过回忆把发生在过去时态的故 事拉回到现在, 从而造成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错落 。 读者 “我 ” 的思路, 与“我 ” 同悲喜, 更具真切感, 更能传 追随叙述者 。 “我 ” 情达意 作者选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是充分考虑到了 的返乡势必要把过去和现在的故事糅合在一起 。 当叙述时间 “我 ” 与故事时间一致时, 叙述者 站在现在的故事里, 是现在性 , “我 ” 叙述视角; 当叙述时间迟于故事时间时 是在追忆过去,
是追忆性叙述视角 。 通过这样的对照性叙述, 作者就可以向 — —十年前和 读者展现时空背后的沧桑故事, 而时间的拉长 — — —和空间的扩大 — — —城市和农村 — — —让“我 ” 现在 — 和暖姑的 相遇, 充满了人生的苍凉 。 《爆炸 》 也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 也有追忆性叙述 片段 。 小说开篇用近千字的篇幅写“父亲 ” 打“我 ” 的一巴掌, “我 ” 其感觉细腻到了极致, 读来却不觉累赘; 写到 与妻子等待 “透视着产房 ” , “我 ” 流产时, 可以 两次写到 想像的胎儿出世的 : “我推 着 重 载 的 车 辆 登 山, 山 道 崎 岖, 陡 峭, 我 煞 腰, 蹬 艰难 腿, 腿上的肌肉像要炸开, 双手攥紧车把, 闭着眼, 咬紧牙, 腮 上绷起 两 坨 肉 …… 车 轮 一 寸 寸 地 上 行, 挺 住! 用 力! 使 劲! ① , 只差一点点就爬上了山顶 ……” 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随 着叙述者短促有力的叙述声音而紧张 、 用力 。 莫言这部以感 首先得益于其第一人称内视角的 觉描摹见长的小说的成功, , “在 ‘内聚焦 ’ 使用 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物自身的内在性, 而 是反映在这个内在性中的外在世界 。 由于这缘故, 这种模式 ‘体验化 ’ 为小说家更为深入地( 即 地) 透视人物身外的对象提 ② ” 这 样 看 来, 莫 言 对“沸 腾 的 感 觉 世 界 的 爆 供了最佳窗 口 。 炸” 的摹写, 无疑具有了推动小说艺术进步的积极意义 。 他选 用的内聚焦叙述视角恰恰满足了他要描写感性世界的需要, ( 感 觉、 即通过人物 的“内 在 性 ” 思 维 活 动) 来 反 映“外 在 世 , “作者 — — —叙述者 — — —叙述对象 — — —读者 ” 把 这样一个阅 界” — —叙述者 = 叙述对象 — — —读者 ” , 读接受过程缩短为“作者 — , “一方面可以保留第一人称叙述易体现叙 而第一人称的选用 或活泼风趣或抒情深沉;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之 述个性的特点, ③ ” 显得更为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 第一人称的选用缩短了读者 与叙述者之间的时空鸿沟, 消弭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现实生存 处境的差异, 使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人物的种种细腻感觉和 《爆炸 》 心理变化, 深陷于故事之中 。 因此, 可以说 的成功就在 于作家选用了恰当的叙事视角和人称 。 ( 二) 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 = 意识流 《老枪 》 的故事很简单: 一个饥饿的少年用枪猎雁 。 故事 “他 ” 中的 几乎一直呆在高粱秸掩体里, 除了给枪装火药和活 动麻木的手脚, 几乎没有任何别的形体动作, 更没有任何“言 。 小说采用内视角第三人称 “他 ” 语动作 ” 叙述故事, 尽管都是 《 》 、 内视角叙事, 和 白狗秋千架 的叙述者是故事人物 参与故事 , 《老枪 》 的情节推动和矛盾冲突不同 的叙述主体隐藏在故事 尽管我们偶尔可以听见外在的叙述者的声音, 但叙述的 之外, “ ” 焦点始终聚集在故事主要人物 他 的感觉和意识流动上 。 在 展示少年异常细腻的感觉世界和“他 ” 的意识流动的同时, 叙 “他 ” 述者借 心理活动的“屏幕 ” 展示了“他 ” 的家族往事与这 支老枪的纠葛, 这属于典型的内( 聚焦) 视角叙事 。 如果通 ” 讲述老枪的历史, 势必 会造成读者和故事关系的间离, 莫言让叙述者叙述“猎雁 ” 的 同时又通过内聚焦叙述展示猎雁人( 叙述对象) 的 简单故事, 以叙述老枪与其家族往事的关系 。 这样的视角选 思维活动, 择帮助作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并把一个几乎没有情节的 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 。 ( 三) 全知视角 + 第一人称故事人物内视角分角色叙述 《金发婴儿 》 是以 一 个 全 能 叙 述 者 的 声 音 开 始 叙 述 故 事 ” 、 “我 ” 的, 但从第四句开始, 作者便开始间隔性地插入“俺 等 — —叙 故事人物自白式的叙述声音 。 作为第三人称被叙述者 — — —的瞎娘 “她 ” “俺 ” 、 “我 ” 不时地使用第一人称 参与 述对象 — 叙述: 告诉读者她有一个好儿媳 。 全能叙述者在给读者描述 瞎娘外在动作的同时, 也将她的心理活动通过内视角“我 ” 的 。 叙述展示出来 全能叙述者外在的客观性叙述与叙述对象内 , “她可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 — — 在的主观性心理活动相呼应 ④ — —她历尽了人世的酸辛 。 ” 哎, 我这一辈子呀 — 全能叙述者的 外在叙述和瞎娘的内在心理活动共同推动着叙述的前行, 但 故事基本没有向前推进: 一个瞎老太婆坐在床上, 胡思乱想 。 — —部 队 紧接着, 叙述者把叙述的焦点 转 向 瞎 娘 的 儿 子 — 全能叙述者可以自由出入孙天球的 连指导员孙天球 。 这时, 身体, 偷窥并公开他的思维活动 。 作者颇为巧妙地利用望远 把观察 、 描绘渔女雕塑的视角转给孙天球, 通过展示他的 镜, 感觉和思维活动来摹写渔女雕塑在一天四时内的变化和这种 变化带给他的心理反应, 这样, 读者看到的就是孙天球意识里 的渔女图, 而非全能叙述者描绘出来的渔女图, 读者的感觉和 思维就有了贴近小说人物的可能, 可以和人物同呼吸了 。 在 全能叙述者那里, 孙天球对妻子和渔女雕塑复杂的内在情感 活动与他在农村老家的瞎娘和妻子的心理活动同时展开, 构 成叙事上的对立和呼应 。 随着叙述的推进 、 故事的展开, 叙述 者把发生在部队和家里两地的故事剪辑开来, 根据叙事的需 和《檀香 要重新进行拼接( 这一方法在后来的《红高粱家族 》 刑》 中被莫言运用到了极致) 。 本来统 一 的 顺 时 序 故 事 被 打 乱, 并依照站在叙述者背后的作者的意愿被重新排列, 以造成 新的叙述秩序, 从而把情节简单的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 。 全能叙述者告诉我们, 紫荆和黄毛在接触中慢慢产生了 爱情, 并有越雷池的危险, 焦急的读者希望全能叙述者能让孙 《百年孤独 》 天球赶紧回家探亲 。 但全能叙述者却频频使用 和 《红高粱 》 “呼应结尾 ” 开头的 句式, 不停地推迟孙天球探家的 把原来对立的两地故事慢慢拢合, 并不断暗示故事的结 行程, : “他更加渴望探家, 局 但后来又发生了别的事情, 耽误了他的 等他坐在故乡的小河边泛着白花碱的滩涂 行程 。 这些事情, 上时, 都会想到的 ”⑤; “就在他即将成行的时候, 一件稀奇古 怪的事情发生了 。 后来当他坐在故乡的小河边, 面对着缓缓 逝去的流水冥思苦想的时候, 他认为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 ⑥ ” 一切事情的进展, 都按照早就设计好了的程序 。 这样的叙述 语气无疑会 勾 起 读 者 对 将 要 发 生 的 故 事 产 生 强 烈 的 阅 读 期 待, 同时, 叙述 者 又 不 断 用 暗 示 性 的 话 语 引 起 即 将 发 生 的 故 : “面对着人民法院那个和蔼的法官, 事 黄毛如实地诉说了这 个夜晚的经过, 连一个细节也没漏掉 。…… 他翻来覆去地咀 ⑦ ; “若干天后, 他曾写过一份很长 嚼着逝去的甜蜜岁月 ……” ⑧ ” 的交待材料, 在这份材料的一节里, 他写了这一天的经历 。 这时全能叙述者自动让位给故事人物, 让本是第三人称叙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