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血性贫血护理查房

溶血性贫血护理查房


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的形态改变:血片中可见畸形红细胞增多
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海因(Heinz)小体:是受损RBC内的一种包含体,是 RBC内变性血红蛋白的沉淀物,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 病、G-6-PD缺乏。 RBC渗透性脆性增加:RBC面积/体积缩小,脆性增加。 球型细胞渗透性增加,导致对低渗盐水的抵抗力减低。 靶型及镰型红细胞则相反。
评价
患者食欲增加
知识缺乏与患者及家属对此病知识缺乏有关 护理措施:
1.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病情和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病 人战胜病魔的信心。 2. 指导家属应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 3.重视对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及时发现病人的心里问 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多以诚恳的态度与病人沟通,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
评价;
患者及家属对此疾病知识有所了解
评价:
病员住院期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缓解,血糖逐渐 降至正常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患者贫血、食欲差、机体消耗多有关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一般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加强营养。
2.心理护理:进食时多鼓励病人,讲解饮食的重要性。
3.输血或成分血的护理:必须认真做好查对工作,输血时 注意控制输注速度,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发病机制-珠蛋白异常
RBC 内在缺陷
包括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异 常血红蛋白病)或肽链合成异 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易形 成聚合体、结晶体或包涵体, 造成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发病机制-免疫性因素
温抗体型抗体为不完全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致敏红细胞在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或清除。 冷抗体型多为完全抗体,可使红细胞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评价:
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感染 与高血糖,微循环障碍,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有关 护理措施:
•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禁止用热 水袋或毛巾湿敷。 • ②剪指(趾)甲、避免皮肤抓伤,刺伤或其它损害。 • ③皮肤受伤后立即治疗,不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 • ④指导病员足部保健,如穿宽松棉线袜子,温水洗脚,穿 软底鞋,注意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变化。 • ⑤保持口腔清洁。 • ⑥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活动乏力与贫血有关
体温过高与感染等因素有关
感染 与高血糖,微循环障碍,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患者贫血、食欲差、机体消耗多有关
知识缺乏与患者及家属对此病知识缺乏有关
活动乏力与贫血有关 护理措施:
1.指导病人合理休息和运动,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严重贫血患者多伴有贫血性心脏病,可以取半坐卧位, 可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或缺氧等症 状,可常规给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协助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以中晚幼红最多,形态多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也可经X线检查显示颅骨和 其他扁平骨等骨髓腔的扩大和骨皮质变薄。可见于海洋性贫血、镰型细胞性贫血及遗球增。
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的形态改变:血片中可见畸形红细胞增多。 先天因素及化学中毒、烧伤、自体免疫等可引起球 型细胞增多。尚有其他畸形。
发病机制-免疫性因素
血型不合输血亦 造成血管内溶血
发病机制-免疫性因素
新生儿溶血病
发病机制-非免疫性因素
物理和创伤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 血红蛋白尿症及烧伤等。
生物因素,如疟疾、黑热病、败血症等。 化学因素,某些可通过氧化或非氧化作用破坏红细胞。
其他,如获得性细胞膜锚连膜蛋白(GPI)异常-PNH。
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贫血:如异型输血。起病急,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 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和黄疸。 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及肾衰竭。 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症状较轻,贫血、黄疸、肝脾大。另可 并发胆石症及肝功损害。
实验室检查
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室检查 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RBC寿命缩短:寿命缩短是溶血的最可靠指标。放射 性核素51Cr标记红细胞来检测其半衰期
特殊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抗人球蛋白试验 (3)酸溶血试验 (4)血红蛋白电泳 (5)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6) G-6-PD 活性测定
治疗
纠正贫血的病因或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去除病因
Rigid RBC RBC inclusions Antibody coated RBC Excess membrane cholesterol Complement coated RBC Senescent RBC
血管外溶血: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破坏RBC。起病较缓, 可引起脾大。
无效性RBC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骨髓内幼红细胞在释入 血循环前已在骨髓内破坏。
发病机制-异常RBC的清除
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 血红蛋白外漏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浆游离血红 蛋白升高
超过肾阈
长时间血红蛋白尿,肾小管 上皮细胞内沉积含铁血黄素 脱落后形成含铁血黄素尿
肾排出血红蛋 白-血红蛋白尿
发病机制-异常RBC的清除
RBC被单核吞噬系统破坏
铁 血红蛋白渗出 珠蛋白+血红素
原卟啉 肝脏
查房病例
• 3、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112次/分,呼吸20次/分, 血压130/80mmHg,神清语利,精神差,痛苦面容,查体 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无出血点,睑结膜苍白,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HR:112次/分,律 齐,S1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专科检查: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肠鸣 音正常。 • 4 、辅助检查:即刻血糖25.4mmol/L,ECG示:1.窦性 心律,2.异常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 ST-T改变。
患者血红蛋白及血糖变化情况
2015-9-10 09:00:00 化验室回报急危值:血红蛋白为47g/l
2015-9-11 08:50:00 化验室回报急危值:血红蛋白为42g/l 2015-9-11 15:40:00 化验室急危值回报:静脉血糖为28.62mmol/L 2015-9-12 08:57:00 化验室回报急危值:血红蛋白为29g/l
遗传性红细胞膜 结构与功能缺陷
RBC内部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细胞膜锚连膜 蛋白(GPI) 异常-PNH
临 床 分 类
RBC外部因素
机械因素 化学因素 感染因素 免疫因素 物理因素
临床分类-按溶血部位分类
血管外溶血 :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遗传性球 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等。 血管内溶血: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 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进入血浆。如 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输注低渗液体、 PNH。
药物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 输血:指征应从严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其他治疗:肾衰、休克、电解质紊乱,叶酸铁剂的治疗 等
查房病例
患者:张丽君,女性,48岁,因“乏力5天,发现皮肤巩膜黄染2天” 于 2015年09月09日14时27分入院。 一、 病例特点 1、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感全身乏力不适且懒动, 未在意,2天前始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自觉发热,但未测体温,也 未就诊,今日为系统诊治,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 无高热寒颤,无咳嗽咳痰,无胸憋气短,无胸痛,偶感恶心未呕吐, 无烧心反酸,无头痛头晕,无腹痛及腹胀,有皮肤瘙痒,有牙龈出血, 大便颜色未在意,小便呈浓茶色,精神及饮食、睡眠差,体重减轻, 但具体不详。 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余年,一直口服“杜仲平”降压治疗, 血压控制尚可;多年前因“胆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否认冠 心病及糖尿病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否认药 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评价:
患者贫血未纠正
体温过高与感染等因素有关 护理措施:
1.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冰袋放置于全身各大动脉处, 和头上,给予药物后半小时要测量体温,判断药物是否有效 。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 3、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4、做好护理,安置舒适的卧位,出汗及时擦干,更换衣物等。 5、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溶血性贫血
肾内血液科 王红艳 2015年9月
概 念
超过骨髓造血 的代偿能力 红细胞破坏 速率增加 在骨髓a)
发生贫血
虽有溶血 但不贫血
溶血性疾病
(Hemolytic Disease)
概念
• 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代偿功 能不足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主要特点:贫血、 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中红系造血 细胞代偿性增生。 • 骨髓有相当于正常造血能力6~8倍的代偿能力,因 此当红细胞破坏增加,但骨髓造血功能可以代偿 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发病机制-红细胞酶缺陷
RBC 内在缺陷
约90%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产生ATP,为维持红细胞 膜功能和各种生物反应提供能量,其代表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有5%-10%葡萄糖通过磷酸己糖旁路途径代谢,此为红细胞产 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 唯一来源。 NADPH是谷胱甘肽代谢的重要辅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保护 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重要生理物质,其代表为G6PD缺乏症。 某些嘌呤及嘧啶代谢酶异常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嘧啶5’核苷 酸酶缺乏症及腺苷酸激酶缺乏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