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案3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案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目标(2)【学前准备·独立思考】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是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揾.英雄泪(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江南游子”,指。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5、对下面词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眺望远处,高低和形状不同的山岭,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女子,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课堂研读·合作探究】二、探究学习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组讨论:(1)上片的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词人是怎样的形象?词中是怎样表现的?(3)词人无人领会的“登临意”是什么?下片三个典故与此有怎样的照映?【当堂检测·跬步千里】一、填空题:1.辛弃疾,字________,号________,南宋著名________词人。

2.辛弃疾是南宋词坛________派的代表,与________合称“苏辛”。

3.辛弃疾的词集名________。

4.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

5落日楼头,________,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________。

6.求田问舍,________,刘郎才气。

7.倩何人,________,扭英雄泪二、选择题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是( )A.陆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用的三个典故中所指的中心人物是( )A.张翰、陈登、桓温 B.张翰、许汜、桓温C.张翰、陈登、刘备 D.刘备、许汜、桓温6.“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句中“江南游子”是指( )A.作者 B.张翰 C.陈登 D.桓温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作家中属于豪放派的词人是( )A.苏轼 B.陆游 C.李清照 D.辛弃疾2.下列作品中属于辛弃疾创作的有( )A.《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B.《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C.《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3.下列词句中,借典故抒情的句子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借代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六、简答题: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词运用了几个典故?含义是什么?3.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七、阅读与分析题:1.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请回答: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扭英雄泪。

请回答:①这里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抒情?②下片共用了几个典故?含义是什么?③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红巾翠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幼安;稼轩;爱国 2.豪放;苏轼 3.《稼轩长短句》 4.水随天去秋无际 5.断鸿声里;栏杆拍遍 6.怕应羞见 7.唤取红巾翠袖二、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D 5.B 6.A三、多项选择题:1.AD 2.ABD 3.BCD 4.BCD四、词语解释题:1.岑:小而高的山;目:望 2.断鸿:失群的孤雁 3.会:领会,理解 4.倩:请,央求;捏:擦,拭2.三个典故。

典故一:晋人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鲈鱼脍辞官回乡,借此典故说国难当头,怎可独享其乐。

典故.---:以刘备批评许汜买田置房,表达山河破碎,怎能去谋取私利的感慨。

典放三?以桓温见树木粗壮,感慨人怎能不老,借此表达时光流逝,山河未能收复,为虚度时光而惋惜。

3.慷慨纵横,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七、阅读与分析题:1.①比喻和拟人。

②3层。

第一层写登上赏心亭看到的秋色无边的景象;第二层写词人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痛惜与愤慨;第三层写词人空怀壮志,英雄失路、无人理解的悲愤。

③无人理解作者登高远眺的深意。

④作者。

⑤动作描写。

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无人理解的悲哀。

2.①借典故抒情o②三个典故。

表达含义分别为:国难当头,不可独享其乐;山河破碎,怎能谋取私利;时光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成空。

③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苦闷的心境。

④借代。

【拓展延伸·更上层楼】诗歌鉴赏的五个切入点古代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抒情性都很强。

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鉴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

1、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题目,就能很快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李白客居东都洛阳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即洛阳,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从题目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时间、地点和事件,对理解诗义有很大帮助。

2、作者。

作者写诗往往把他的坎坷处境、人生历练融入诗中,这就为我们把握作品提供了依据。

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重阳节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3、描写的景物。

古人的写景状物诗,不是借景抒情,就是融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因此,通过古人对笔下景物的喜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

如:【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4、典故。

“用典”是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用周瑜破曹的故事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

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5、“诗眼”。

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是诗歌中最精彩最传神的关键性词句,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发现了“ 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纲,对诗歌的把握就很容易了。

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诗眼是“孤”。

它既包含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又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我们不难理解: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垂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

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