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刺激物和感觉器官。

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感觉的能力。

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的适应。

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

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

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称为联觉。

还有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时,感受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如视觉后像。

(3)感受性与训练。

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

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2.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

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以保证理解的全面和深刻。

在理解过程中,知识经验是关键。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

二、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记忆的分类,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根据记忆内容、记忆特点可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情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2.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它是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或者说,情景记忆储存的是自传式的信息。

它与语义记忆相对应,但二者又有重大的区别,情景记忆由于受一定时空的限制,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而难以储存,不易提取。

从某些遗忘症患者那里可以看到,他们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某段具体情景比回忆其他内容更困难。

3.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规则等。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特点。

而情景记忆则很难用逻辑或公式表达。

语义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

人类只有凭借语义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并获得间接知识。

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都离不开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经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4.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引起情绪、情感的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人们精神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发展的心理基础。

5.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运动记忆同运动表象有联系,运动表象是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

它是人们学习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

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度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成为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人的生活、学习、劳动离不开动作记忆,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离开动作记忆将寸步难行。

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遗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与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是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记过的材料,但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记忆过的材料。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3.识记材料的性质队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有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影响。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

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

常见的记忆方法有: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等。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4.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艾宾浩斯曲线提醒我们要及时复习。

复习应注意:首先,要有计划。

其次,控制复习的量。

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6.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

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三、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等。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类;2.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两类;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写作、绘画、雕塑、谱曲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创造性思维具有下列特征:1.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必须突破已有的结构类型或认识水平,而且符合认识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按创造性思维结构模式,创造性表现在运用新的观点,采用新的信息编码与加工形式,多方法、多渠道、强能量、高效益、多反馈地进行辩证思考。

其实质是通过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点,寻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爱因斯坦正是不囿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框架,才独具慧眼,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原理。

2.求异性。

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其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是指其思维方式的求异性。

它指的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已有的权威性理论始终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与轻信,并用新的方式来对待与思考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假设的异想天开,方法的另僻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人把创造性思维称之为求异思维。

当然,这种求异必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的,绝非单纯地为求异而求异。

3.灵感性。

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陆陆续续的。

其思维进程往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中断,而在某一不确定的时刻所需要的思维结果会突然降临,从而表现为一种突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