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在电场和磁场中的电磁介质问题

有关在电场和磁场中的电磁介质问题

有关在电场和磁场中的电磁介质问题摘要:本文分开阐述电场和磁场中的电介质和磁介质问题。

对于电介质,从一个例题中得到两种解法,从而更深地研究了电介质的极化本质。

对于磁介质,从另一种观点——磁荷观点来解释磁介质的极化原理,并且推导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还比较了磁荷观点和安培环路定理的异同点。

关键字:电介质,磁介质,静电场,磁场,磁荷观点,分子电流观点(一)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我们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知道了电介质的极化原理,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因外加电场作用而发生漂移。

对于不同的电介质,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同,极化方式也不同,有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

为了表示极化程度,引入了极化强度P=V∆∑。

对于各向同性的电介质,P=0εχe E (e χ为介质的电极化率)。

由高斯定理知,)(1'00∑∑⎰+=∙q q d sε(1),式中的∑0q 和∑'q 分别表示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代数和。

又因为⎰∑-=∙S'q dS P (2) 可得到0)(εεq dS PE S=∙+⎰,引入辅助型变量D ,定义为电位移矢量E E P E D e 000)1(εεεχε=+=+=(ε为电介质的介电常量),从而得到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0qdSD S(3)现在我们看一道简单的例题:平行板电容器充满了极化率为eχ的均匀电介质,原电场的电场强度为0E ,求电场E 的大小。

一般我们会直接用高斯定律解决就可以了,取一高斯面S ,由高斯定律知,设充电后金属极板上的自由电荷面密度为0e σ±,由 ,102S SD dS D e S∆=∆=∙⎰σ得到00E D e εσ==,e E E DE χεεε+===100,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我们能不能从电介质极化的本质出发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电介质发生极化时表面产生极化电荷,而表面的极化电荷的面密度为n n e P e =∙=σ,n e 为介质表面的法方向的单位矢量,n P 为极化强度P 在外法线方向的分量。

电介质极化产生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和自由电荷一样在周围空间内(包括介质的内部和外部)产生附加的电场'E ,由电场的叠加原理知,空间任意一点的场强E 为外电场0E 和极化电荷的电场'E 的矢量和,由于极化电荷的电场'E 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变化的,得到的总场E 也是不均匀的,。

在电介质的外部,有的地方'E 和0E 的方向一致,有的地方相反,一般'E 与0E 成一定的夹角,总场E 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然而在电介质的内部,情况比较简单,可以证明任意几何形状的均匀电介质但在均匀的外场中极化时,其体内的'E 大体和0E 方向相反,对于球和椭圆等特殊的几何,形状,体内的'E 是均匀的,并且严格和0E 方向相反。

在上题中也可以利用上面得到的结论,极化电荷的面密度为P e =0σ ,极化电荷产生的电场E EP E e e e χεεχεεσ====00000'(这里的E 是总场),故总场E E E E E e χ-=-=0'0,从而知011E E e χ+=,问题同样得到了解决。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可以看到,在有一定对称性的情况下,采用第一种解法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利用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先把D 解出,这里就无需知道极化电荷的分布和电荷密度。

但是对一些高斯面比较难取的情况时,如求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内部的总场强,采用第二中解法更加合适了,第二种解法从电介质极化的本质出发,由极化电荷的面密度得到极化电荷产生的场强,从而得到总场强。

总之,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应灵活应用。

(二)磁场中的磁介质问题电场存在电介质,无独有偶,磁场中也存在磁介质。

有关磁场中的磁介质的理论在物理电磁学发展的历史,有两大理论:分子电流理论和磁荷观点。

两种观点的微观模型不同,从而赋予磁感应强度B和磁场强度H不同的物理意义,但是最后得到的宏观规律的表达式却完全相同,在这种意义下两种观点是等效的。

(a)磁荷观点虽然现在分子电流较符合磁介质微观本质的现代认识,但是磁电荷理论发展在先,与电介质理论完全平行的,便于理解和计算。

从电磁学发展历史来看,磁的理论是建立在磁的库仑定律的基础上的,磁介质的最小单元是磁偶极子,可以把磁偶极子看成小磁针,如右图所示,在无外磁场时,各个磁偶极分子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总的来看介质不显示磁性,当加上一个磁场强度为H 0,使每个磁偶极分子的磁偶极矩P m 分子转向磁场的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到磁偶极子沿着磁场的方向整齐排列的,由于在介质的内部N 、S 首尾相互抵消,导致在整个棒中的两个端面上有+,-磁荷,磁荷可类比于电荷,那么磁介质问题就与电介质问题相通了,同样引入磁极化强度J ,且V∆=∑分子m P J ,J 与外加磁场的磁场强度H 0方向相同,同理也可以得到∑⎰-=∙内S SdS J m q (4)θσcos J n J n J m ==∙= (5)m σ是磁介质的表面上磁荷的面密度,J n 是J 在表面外法向方向的投影,同样磁荷也会产生附加电场'H,总磁场强度H为'H 和H 0的矢量和,'H 和H 0的方向相反。

再讨论一下影响'H 的因素,在右图的几根棒中,l/R 不同,让它们的J 相同,细而长的磁棒总磁荷较少(S q m m σ±=±),又离终中点较远,磁荷产生的磁场强度'H 较弱。

对于那些短而粗的磁棒,结论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得到0//u J N H D = (6) N D 的大小由l/R 决定,也可以通过定量计算,它们可以看作一对彼此相距为l ,半径为R 的带均匀磁荷的圆面,我们将此模型改成个相距为l ,半径为R 的均匀带相反电荷的圆面,从而由磁场问题转化常见的电场问题,先研究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圆面在其轴线的场强分布,建立如右图的坐标系,设离圆心距离为x的位置的坐标为x ,我们证明过i xRx x E )1(2)(22+-=εσ,现在是两个带相反电荷的圆面在它们的中心处的场强即为2E (x ),即)1(220xR x E +-=εσ。

再考虑磁场问题,将σ改成m σ,0ε改成0u ,E 改成'H ,即可得到}])/(1)[/(1{2/120/-+-=d l d l H mμσ (7)即得到}])/(1)[/(1{2/12-+-=d l d l N D对于无限长的磁棒,∞→∞→d l l /,,D N ≈0, 'H ≈0;对于很薄的磁介质片,0/→d l ,D N ≈1,0/u JH ≈.在一般情况下,l/d 介于∞和0之间,D N 介于0和1之间。

按磁荷观点,像静电场同样的推理,它满足的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分别为:0/⎰=∙dl H ⎰∑=∙内S u dS H m/q1则 ⎰∑∑⎰=+=∙+=∙内内L dl H H dl H L 00/0I 0I )( (8)⎰⎰∑∑=+=∙+=∙内内)(S S u u H m0m 0/0q1q 10dS H dS H (9)(4)+(9)0u ⨯得到⎰=∙+0)(0dS J H u(10)同样引入辅助型变量B=J H u +0,B 为磁感应强度,在真空中J=0,则0⎰=∙dSB (11)(8)和(11)是安培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

其中Huu H u B m 00)1(=+=χ(b )两种观点的对比磁荷观点推导出的安培环路定理是∑⎰⎰=∙-=∙内L 00I )(dl M u Bdl H LL (12) 将(12)和(8)作比较,因为M u J 0=(这里不作证明), (12)和(8)是相同的。

所以分子电流和磁荷观点虽然假设的微观模型不同,B 和H 的物理意义也不同,但是它们服从的基本定理相同,计算的具体结果也相同。

物理规律 分子电流观点 磁荷观点 电介质 微观模型 磁化强度矢量M 磁极化强度矢量J极化强度矢量P极化的宏观效果与M 平行的界面上出现磁化电流与J 垂直的界面上出现磁荷与P 垂直的界面上出现极化电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异同点了。

两种观点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下面作个比较:1. 从原子结构的认识来看,分子电荷理论更加符合实际,磁荷理论不太符合磁介质的微观本质。

2.从计算方法来看,磁荷观点简便多,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仍有其应用价值。

3.在磁荷观点中,H的物理意义比较清楚,B是作为辅助矢量引入的,物理意义不那么直观。

而在分子电流中B的物理意义比较清楚,而H是一个辅助矢量,其物理意义不直观。

总之,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是要始终采用一种观点。

结语通过对电介质和磁介质的更深的探索和研究,我对电磁介质的极化本质有更深的体会,并且领会到了电磁之间的联系区别,学会到类比等重要的物理方法。

参考文献《电磁场与电磁波》,邹澎,周晓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电磁场与电磁波》,张昕、杨晓冬、李文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应用电磁学基础》,Fawwaz T.Ulaby著、尹华杰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版《电磁场基础》,钟顺时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