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右溪记》
一、全文翻译。
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向南流几十步远,流入营溪。
原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译文:溪水到达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有的倾斜,有的凹陷,极不规则,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原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译文:清澈的溪流冲击岩石,有的形成漩涡,有的卷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
原文: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文:岸边有美树奇竹,垂下绿荫相互遮蔽。
原文: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译文: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应当是隐士游玩居住的地方;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可以成为繁华都市的名胜风景区,喜爱清净的人植树建亭的地方。
原文: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译文:然而设置州府以来,没有人欣赏喜爱;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感到很失落。
原文: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译文:于是疏理开凿荒芜污秽的地方,使它变为亭台和屋宇,种植松树和桂树,加上香草,以增加景物之美。
原文: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译文: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就命名它为“右溪”。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的人。
二、重点字词解释。
23、《右溪记》过关卷
元结[2]
【题解】
这篇文章实是一篇游记,是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期的作品。
全文一百六十多个字,描述了一条风景优美的无名小溪,先描绘小溪幽美的景色,“怪石不可名状”,清流“激注”,溪岸是佳木异竹,再写美景“无人赏爱”,然后写元子加以整理,使它光采显露,并为之命名。
作者在深情的描写里,表现对美的向往、追求以及恬静的思想情趣和怀才不遇的情感。
文字简洁,内容充实。
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论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
”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3],水抵两岸[4],悉皆怪石[5],欹嵌盘屈[6],不可名状[7],清流触石,洄悬激注[8],佳木异竹,垂阴相荫[9]。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11],静者之林亭[12]。
而置州已来[13],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4]。
乃疏凿芜移[15],俾为亭宇[16],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7],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18],遂名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19]。
【注释】
[1]唐道州城南的一条小溪。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因在县城的右边,所以取名为右溪,现道州宾馆的左边,已填平。
[2]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浪士、漫郎,鲁县(今河南鲁山)人。
十七岁从元德秀学文。
三十五岁举进士,三十六岁登进士第。
次年安禄山叛乱,元结全家避难南奔。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元结奉命在河南地区招集义军。
次年,因抗乱功绩,被授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节度判官。
代宗广德元年(763)迁道州刺史。
大历三年(768),迁容州诸军事,因母亡在永州浯溪守制三年。
大历七年(772),奉召到长安,因病逝世于长安旅馆,享年54岁,卒赠礼部侍郎。
有《元次山集》传世。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政治家,立志做一个有志有才有为的“社稷之臣”,提出“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文为道服务。
他又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作家,所作诗歌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村的凋敝。
他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淫靡诗风,最早提出新“乐府”与古乐府的区别,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开启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先声,寓言讽刺小品文开始了寓言体独立的趋向。
对唐代文学有许多开创性贡献。
[3]营溪:也叫营水,现改称为濂溪,发源于都庞岭,入潇水北流至零陵,汇入湘江。
[4]抵:击拍,形容溪流满涌。
[5]悉皆:谓两岸都是。
[6]欹嵌(qīqiā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屈折的样子。
[7]名状:说出它们的状态。
[8]洄(huí):漩涡。
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成的急流。
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9]垂阴:投下阴影。
相荫,彼此遮蔽荫护。
[10]逸名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11]人间:谓世俗社会,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都邑:都会城镇。
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
[12]静者:谓仁人;《论语。
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
[13]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也有人认为是贞观十一年),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
已来:同“以来”。
[14]之:指“无人赏爱”。
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15]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
[16]俾(bǐ):以便,准备。
为:修筑。
亭宇:亭子房屋。
[17]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18]为:因为。
[19]彰示:宣扬,告示。
来者:后来的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