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
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
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
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
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
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
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
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
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
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
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
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
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
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
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
我在博物馆也见到了战国时秦地区的一种货币“半两”圆钱,这种钱是方孔,上刻有文字,笔画高挺,俗称“战国半两”。
秦在统一六国之后,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制度,规定以黄金质为上币,铜质钱为下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成为法定的铜质货币。
传说秦始皇曾下令尽收天下吉金,铸成十二个铜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青铜旧币也在回收之列,但有人不甘交出,便将古币埋入地下,侥幸逃过一劫。
正因如此,我们今人才可以欣赏到战国时的货币,可谓幸运。
之后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就是西汉的五铢和新莽“契刀五百”,第布八百,还有东汉的“五铢”。
之前秦朝的货币大都是陶范铸造,到了汉代普遍开始使用铜范或石范铸钱,规格统一,铸造量大。
西汉的五铢钱大小适中,外廓深刻,字迹工整有力。
王莽篡权之后,一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制。
在第一次改革时,王莽推出了“契刀五百”,不同于先秦时期燕地与齐地的刀币,它的形状更像现在的钥匙,圆环变大,内孔为方孔。
第布八百是第三次改革时推出的,这次布币像是先秦时赵地区流行的平首尖足布,不同的是第布八百在平首处挖有圆孔,而且整体也要比平首尖足布长。
东汉“五铢”与西汉五铢类似,只是穿上没有一横,并且质量不如西汉五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币就都是常见的方孔圆形钱,只是上面刻的字不同。
隋朝统治时间虽不算长,但是隋朝货币隋五铢十分精美,隋五铢与汉五铢制作风格完全不同,表现在字口深,字窄而边宽等细节上。
钱上刻的“五”字笔画交差,而且整体发白,故俗称“五铢白钱”。
之后的唐代开启了新的宝货制,钱币铸造得更加精良。
唐高祖发行了唐朝第一批货币“开元通宝”,工艺精美,文字深俊,铜质纯净。
博物馆里收藏的开元通宝大钱上的钱文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所写,文字端庄凝重,“元”字第一笔很短,所以又俗称“短一元”。
后来到了中唐,社会动荡,物价上涨,盗铸现象严重,制币工艺逐渐走上下坡路,许多钱币文字印制不清,重量减轻。
唐晚期收天下寺庙废铜铸钱,钱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了。
到了五代十国情况更加严重,虽然还有方孔圆形钱的形状,但是内孔说方不方,边缘不齐整,含铜量低,含铅量高。
因铅铁易腐烂,所以博物馆里的五代十国钱多数锈迹较重,字体难辨。
从宋朝开始人们开始使用“纸”钱,类似于支票的东西,方便携带。
但是纸不易保存,所以铜币仍然流通。
宋朝钱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字美观工整。
钱币上的书法分为真、行、草和隶书四种,而且钱的背面花纹减少,化繁为简,发璞归真。
明清时期,由于海上航路开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钱币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到了清末人们开始直接使用外币。
明清时期的钱币以方孔圆钱样式居多,偶尔有一些不流通的纪念和宗教币是异形带花纹的。
明清以前的钱币只是单面刻字,背面少量花纹装饰,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说还是方孔圆钱,但是上面刻的文字有了变化。
人们在钱上刻上年号和面值,甚至是一些吉祥话,少数民族的语言。
在游览博物馆时,除了能见到价值连城的真币,还能看到防不胜防的赝品。
这些假币不是今人所造,而是在古代人仿造的。
由于某些朝代允许民间私铸小钱,所以有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趁此机会,偷梁换柱,将小面值的钱币伪造成大面值,擅自减轻一枚钱币的重量,但最终他们都被朝廷就地正法。
在古代造假币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朝廷的重罚,严重者会因此丧命。
可是这种现象仍屡禁不止,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企图侥幸发财,但最终还是害人又害己。
反观现在,我们的纸币虽然有多处防伪标识,但是仍然有人在暗地里造假钱,企图蒙混过关。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不能姑息纵容,更要要严厉打击,以确保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我也要提醒这些有心造假的黑心商人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钱币.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钟鸣宇.古玩品鉴古钱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