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四章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三、食品污染
食品可被空气污染,也可由直接热气干燥
会烟熏制造时所污染。
一般只有在较高温度时才能由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或脂肪生成可检出量的PAH。
3.1、肉及肉制品
在烤、烧、煎炸过程中所形成的PAH量与
其烹调条件有关。
在烹调方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避免火焰
与食品直接接触、低温长时间烹调肉及用
低脂肉烹调,可减少PAH形成。PAH的最
2.2、食品干燥
食品在明火中用热空气干燥是N-亚硝基化合物 形成的第二个机制。
2.3、食品迁移
食品与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直接接触可以是 挥发性亚硝胺进入食品。
2.4、直接添加
某些食品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含有挥发性亚硝 胺,当这些材料加入食品时就将亚硝胺带入食 品。
3、N-亚硝基化合物的内源性形成
定以钠盐计算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每日允
许摄入量(ADI值)按体重计分别为5 mg/ kg和0.2mg/kg。
4.2、我国食品中亚硝酸盐允许限量标准 一般人群亚硝酸盐的膳食每人每日摄入量 为3.2mg
4.3、制定食品中允许限量标准
4.4、亚硝酸性应急与致癌性的关系 N-亚硝基化合物能够诱发多种动物的各种 器官和组织的肿瘤。 阻断对胺的亚硝化作用,可以减少人体对 N-亚硝基化合物的接触。
五、危险性评估
因为动物实验中所用的剂量较人类膳食中
实际摄入量高得多,目前尚难以从动物致
癌实验直接评价杂环胺对人类致癌的危险
性。
六、减少暴露与危险性的措施
尽量避免杂环胺的摄入是减少其危害的最
可靠方法。 由于前体物肌酸、肌酐、糖和氨基酸普遍 存在于鸡、肉、鱼等食品中,而且仅仅简 单的加热就可以形成杂环胺,人类难以完 全避免对其膳食暴露。
代谢主要涉及Ⅰ相代谢酶的氧化代谢,一
级代谢产物有环氧化物、酚、二氢二醇等,
而二级代谢产物有二醇环氧化物等。
Ⅰ相代谢产物与谷胱甘肽、硫酸盐、葡萄 糖醛酸结合形成Ⅱ相代谢产物,而具有更 强的水溶性,排出体外。
外源性化学物质大多数经过代谢去毒,但 某些PAH经代谢被活化成为能够与DNA结 合的活性代谢产物,特别是二醇环氧化物, 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
由于食品中存在硝酸盐和各种可亚硝基化
的胺类,它们常常以相当大的量进入胃中。
由于硫氰酸根离子是人体唾液的正常成分,
它存在于人体胃内可以明显地加快体内N-
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速度。
三、毒理学
3.1、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毒性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作用包括镇静、平滑 肌松弛、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以及高铁 血红蛋白血症。 动物的LD50按体重计一般在100~200mg/kg.
杂环胺的提取方法:碱化后用有机溶剂
(甲醇或丙酮)提取或酸化后用水提取。
分离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柱进
行纯化,通过改变流动相或固定相得几次
纯化可以增加杂环胺分离的选择性。
3、杂环胺的定量分析 所有的杂环胺都有特征性紫外吸收并且具 有高消光系数,可以建立HPLC紫外检测方 法。
等,特别是胺和酰胺。
作为天然成分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磷脂, 都可以是胺和酰胺的前体物。
2、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2.1、食品中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N-亚硝基化合物是很容易通过亚硝酸盐与
二级胺或三级胺相互作用形成,特别是在 酸性条件下就更加容易形成。 其生成量取决于各种因素,如胺的碱性、 反应物的浓度、pH值、温度和有无催化剂 及抑制剂等。
第十四章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 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一节 N-亚硝基化合物
一、概论
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有致癌作用,人们 研究的300多种化合物中,有90%以上对所 试动物具有致癌性。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包括含氮的硝酸 盐、亚硝酸盐和胺类。
N-亚硝基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分为两大类,
即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
人类PAH的主要接触途径包括(1)通过肺
部和呼吸道吸入含PAH的气溶胶和微粒;
(2)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胃肠道; (3)通过皮肤与携带PAH的物质接触。
PAH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的脏器、组织
中均可发现,但以脂肪组织中最丰富。
PAH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在胎儿组织中可
以检出。
PAH在体内存在不久,代谢迅速。PAH的
和吡啶类。AIA类均含有咪唑环。
氨基咔啉包括α-咔啉、γ-咔啉和δ-咔啉。
2、杂环胺的分离鉴定
由于样品中的杂环胺的浓度很低,常采用
以下步骤使其得到富积、浓缩以便纯化:
(1)加大烹调肉用量(10~100kg) ; (2)增高烹调温度(高于实际烹调温度, 但不至于使食品变糊。如300℃左右); (3)肉中加肌酐(解决杂环胺合成中的限 速前体物)。
量高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要多。而富含蛋
白质食物的种类不同,产生的致突变性也
存在差别。一旦食物中水分丧失,易产生
大量的杂环胺。
2、食物中杂环胺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在以肌酸(或其环化物肌酐)与氨基酸和 糖组成的模拟系统中显示,肌酸或肌酐是 杂环胺的限速前体物,肌酐是杂环胺中造 成致突变性所必需的基团α-氨基-3-甲基咪
室温下,所有PAH均为固体。 其特性是高熔点和高沸点,低蒸气压,水 解溶解度低。 PAH易溶于许多溶剂中,具有高亲脂性。
2、分析方法
苯并[α]芘是PAH中最重要的一种致癌物,
早期的测定主要限于苯并[α]芘。但苯并[α]
芘可用来指示样品中PAH的存在,却不能
度量其致癌活性,以苯并[α]芘作为整个
1、N-亚硝胺
是研究最多的N-亚硝基化合物,低分子量 的亚硝胺在常温下为黄色液体,高分子量 的亚硝胺多为固体。
大多数亚硝胺不溶解于水,仅溶于有机溶 剂中。 其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够发生自发性水解, 需要在机体发生代谢才具有致癌能力。
2、N-亚硝酰胺类
这类化合物的化学不稳定,在酸性和碱性
条件下能够发生自发性降解,在机体内不
唑基的来源。
而根据Millard反应,糖可能起早催化作用。
肉中的水分是杂环胺的抑制因素,糖类则
取决于其原子是否能被结合进杂环胺中。
除了前体物及影响其利用率的因素外,反 应温度和时间是杂环胺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三、代谢
所有的杂环胺都是前致突变物,必须经过 代谢活化才能产生致癌、致突变性。 经口给予杂环胺很快经胃肠道吸收,并通 过血液分布于身体的大部分组织。肝脏是 杂环胺的重要代谢器官,而一些肝外组织 (如肠、肺和肾等)也有一定的代谢能力。 杂环胺的代谢活化涉及两个过程:环外氨 基的氧化及进一步酯化。
3.2、N-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 肝脏是首先的靶器官,通常伴有出血性肺 水肿。还可以发生骨髓和淋巴组织的损伤。
许多N-亚硝基化合物都有潜在致癌性。
器官特异性是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的重要
特征,不同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器官。
四、危险性评价
4.1、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199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
亚硝酸盐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只要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围不会对人体造成 危害。
高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使血色素中二价铁 氧化成为三价铁,产生大量高铁血红蛋白 从而使其失去携氧和释氧能力,引起全身 组织缺氧,产生肠源性青紫症。 人体大约摄入0.3~0.5g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 3g可致死。 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食。
5、防止其污染食品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AH)是煤、石油、煤焦油、 烟草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热解或不完全燃 烧产生的一系列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 一些有致癌作用。
PAH多以混合物出现,且其成分含量随其 产生的过程等不同而不同。
一、物理化学性质和分析方法
1、物理化学性质
可能来源是熔化的脂肪滴至加热器上,再
被裂解。
3.2、鱼及其他海产品 3.3、乳制品(奶酪、黄油、奶油及其制品) 3.4、蔬菜 3.5、水果机糖果点心 3.6、谷物及干食品 3.7、饮料 3.8、动植物油脂
四、毒理学
1、代谢
PAH属于脂溶性化合物,可通过肺、胃肠
道和皮肤吸收。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
其膳食暴露,如不要使用过高温度烹调禽、
畜肉和鱼等食品,特别是防止烧焦,尽量
少用油炸和明火烧烤方式;对于烧焦的食
品,尽量去除烧焦的部分;微波炉产生的
杂环胺较其他方法制备的食品杂环胺含量 低,可以多使用。
第三节 杂环胺
杂环胺是在食品加工、烹调过程中由于蛋
白质、氨基酸热解产生的一类化合物。杂
环胺的发现与人们对食品中具有致癌、至
突变性物质相关。
一、化学性质与分析方法
1、食品中杂环胺的种类与理化性质
从化学结构上课分为包括氨基咪唑氮杂环
烃(AIA)和氨基咔啉两大类。
AIA又包括喹啉类(IQ)、喹喔类(IQx)
需要代谢活化就直接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
性等特性。
二、环境污染与食品污染来源
1、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
包括N-亚硝化剂和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 N-亚硝化剂包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其 他含氮化合物,还包括卤素离子或硫氰酸 盐产生的复合物; 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涉及胺、氨基 酸、多肽、脲、脲烷、呱啶、酰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