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09-25T14:52:23.560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作者:陆云[导读] 丰富的知识来源于阅读。

所谓博览群书就是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丰富的知识来源于阅读。

所谓博览群书就是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方法,笔者运用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等方法,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162-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为主,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

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渐入佳境
有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地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

”。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

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

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性的语言,发现闪光点要多肯定,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

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营造氛围,创造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
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的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

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

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

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

有一位教师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说:“你喜欢巨人吗?”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喜欢,因为这个巨人很自私。

”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大家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

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

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创设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

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

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

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

学生的错误也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

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

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探究才能顺利进行。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

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

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实,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与才能,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全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陆云,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级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