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考研还有17天,三人行和学员一起冲刺,每日一练,仅供参考,非押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
论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时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
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
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
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在政治上,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贯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的为政方针。
他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裁撤冗官冗员,提拔和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六月奏行“考成法”。
处理章奏,事有责成,令有程限,立文符以考稽,不得延宕推诿,中央政令遂能较快地在全国实行。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
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又以俺达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索南坚错)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
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余座。
他还与鞑靼的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