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杨道州(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邮编:430062)摘要: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关键词:悲剧情节突转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0)03-0058-03!!!!!!!!!!!!!!!!!!!!!!!!!!!!!!!!!!!!!!!!!!!!2010年第3期(总第107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NO.3,2010(Serial NO.107)悲剧是人类古代艺术的高峰,其不朽的精神营养哺育人类至今仍源源不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对悲剧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阐释的第一人,在其著作《诗学》中将悲剧作为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论述。
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在情节中又尤以“突转”最为重要,“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
[1]情节的突转可以使戏剧的发展富于变化,造成巨大的戏剧旋涡,产生强撼的感人力量。
这一关于情节突转的理论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1.西方古典悲剧的突转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视为处理“突转”的典范。
俄狄浦斯出生时,因神预言他会弑父娶母而被生父忒拜国王派人把他抛进深山,科林斯国王将其收为嗣子。
他长大后得知这一预言,怕在科林斯应验杀父娶母,但在逃往忒拜的途中却误杀生父。
由于猜出狮面人身司芬克斯的谜语,除了大害,俄狄浦斯到忒拜被奉为国王,后又娶了并不认识的生母。
科林斯国王死后,报信人来迎他回科林斯为王,为解除他害怕娶科林斯王后之恐惧,告诉他出生时在忒拜遭遗弃的身世,这是“突转”,使其醒悟自己弑父娶母,骤然堕入极度恐惧与痛苦的深渊。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又举出《伦丘斯》一例,阿耳戈斯国王达拉俄斯有五十个女儿,他的兄弟有五十个儿子欲娶她们为妻。
达拉俄斯命令女儿们于新婚之夜尽杀新郎。
惟有伦丘斯的新娘呼柏耳奈丝特拉手下留情,藏起夫婿,并为他生子阿巴斯。
后来伦丘斯最终被发现,被带去处死,达那俄斯跟去执行时,结果,作为前事的结局,后者被杀,前者得救。
这也是一个情节的“突转”。
西方后来的古代悲剧在组织情节时秉承亚氏“突转”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
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
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
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58——地。
为雷欧提斯刺死哈姆雷特准备的毒剑却到了哈姆雷特手中,最终使得雷欧提斯和国王自身被毒剑刺死。
王后误饮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死。
连环发生的“突转”使该剧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奥赛罗》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
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苔丝狄蒙娜有私情。
奥赛罗通过伊阿古妻子的话得知了伊阿古陷害苔丝狄蒙娜的事实,但是他刚刚亲手由于误会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突转”由此扩大,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尔王》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
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该剧的主线是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之间的悲剧,辅线是格劳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与父兄之间的悲剧。
主线中的突转在第一幕第一景中出现,那就是李尔王在宫廷上愚蠢昏聩的“爱心测试”。
在三个女儿之间瓜分他的土地和权力是主线中整个事件的转折点,莎士比亚用地图作为“突转”的象征。
辅线中的“突转”与主线以相同的形式出现,其“突转”出现在第一幕中,爱德蒙伪造的信件是辅线“突转”的象征。
这些突转让观众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振颤,并随着主人公的心态变化充分体味父女之间、父子之间的悲剧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
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
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女巫的蛊惑使麦克白开始步入疯狂,这是一个“突转”;妻子的发疯致死也是一个“突转”,导致麦克白的彻底绝望,结束了从英雄走向恶魔的一生。
2.中国古典悲剧的突转西方戏剧理论自亚氏起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对后世的戏剧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也有一定的理论构建与深邃的思想,但往往由于论述委婉曲折、零散,不及西方文论抽象概括、集中,增大了现代中国戏剧理论对其继续构建与发扬的难度。
于是中国后来的一些戏剧理论研究者急于走捷径,完全撇开中国古代已有的戏剧理论成就,转向西方文论寻找理论上的归依与认同,这是不妥的。
其实细心梳理探求中国古代戏剧文论,可以找到大量的中西戏剧理论相似相通之处。
如在戏剧情节“突转”运用上,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戏剧中也有运用“突转”的传统。
尽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无法明确找到“突转”一词,但还是常见有关运用“突转”的论述。
“无巧不成书”,“有奇则传,非奇不传”,中国古人常在文学包括戏剧的创作中讲究情节的“巧”与“奇”,以求达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效果,此即所谓的“突转”。
我国历来的文论、曲论都讲究起、承、转、合,“转”的运用成为作品布局谋篇、情节设置的关键所在。
这个“转”就在很大成分上也包含有“突转”的含义,与亚氏的“突转说”有极大的相似性。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中论述过:“格局之妙,令人且惊且疑……一转而转,每于想穷意尽之后见奇”、[2]“迩来词人,每喜多其转折,以见顿挫抑扬之趣。
”[3]清初文学批评家毛纶在《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里也曾说过:“《琵琶记》出神人妙处……只就本题一字播弄……愈转愈妙,愈出愈奇。
斯其才大手敏,诚有不可及者。
”[4]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曾多次谈到了戏剧中的“突转”,“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5]他在这里所说的突起波澜、先惊后喜、反致惊疑、一转再转等,即是亚氏所讲的“突转”,只不过李渔用了具体形象的比喻,举一反三地进行了形象的表述。
清初另一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指出情节的设置要出人意外,用“奇恣笔法”,“龙跳虎卧”,“陡然插出”,如“怪峰飞来”的奇笔、险笔,也与亚氏所倡导的“突转”手法同出一辙。
[6]尽管“突转”的概念虽然不直接存在于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但就具体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戏曲家们实际上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戏剧创作中运用“突转”这种技巧手法来进行结构布局、安排情节,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一个勿庸置疑、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
中国古代悲剧情节突转最为典型的有《窦娥冤》、《琵琶记》、《赵氏孤儿》、《桃花扇》等剧。
在《窦娥冤》中,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59——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于是剧情“突转”,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剧情由逆境转为顺境,以更大的“突转”结局。
《琵琶记》中,主人公蔡伯喈的出场环境可谓圆满,小登科之后一家和顺,父母康宁。
随着不羡功名的他被迫上京赶考之后,悲剧逐渐展开,全家在喜闻蔡伯喈高中榜首之际,却生出“入赘相府”的违愿之事,情节由此“突转”,辞官、辞婚,百般推托皆不允,于是就发生了主人公人生最大憾事――双亲逝去,情节再次“突转”。
但这喜悲交杂之后,悲剧却以一夫二妻结尾,成全了蔡伯喈的忠孝两节,于是有了第三次“突转”,颇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赵氏孤儿》中,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全家。
所幸驸马遗腹子被程婴救出宫外,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
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
此乃剧情一大“突转”。
20年后,孤儿长成,终报前仇,程婴的忠正大白于天下。
然程婴想起自己20年前被杀的儿子,由于悲愤而自杀,这又是出人意料的大“突转”,震撼人心。
《桃花扇》中,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二人相爱。
侯赠李题诗扇一把,与之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此乃一大“突转”。
后阮大铖复官后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香君许配他人,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剧情结局一反“大团圆”的常态,让人颇感意外,为之扼腕叹息。
3.悲剧突转运用的最高境界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中西,古典悲剧中都有大量“突转”技巧的运用,展示了悲剧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后世的戏剧发展的宝贵财富。
成功的情节“突转”对于实现悲剧的目的、促进情节的发展、刻划人物的性格均起到重要作用。
亚氏说:“悲剧摹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俱与怜悯的事件。
此类事件若是发生得出人意外,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能(或较好地)取得上述效果。
”[7]这指出了“突转”能更好促使悲剧达到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目的。
“突转”能够促进情节发展,甚至改变情节发展方向,为剧作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去展示人物矛盾复杂的心情,深刻地表现人物丰富的、多层面的性格。
悲剧的情节因“突转”而呈现出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情形。
在“突转’造成情节的偶然性的非平衡状态中,人物往往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甚至相反的性格特征,这种常态与非常态交织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就显得丰满真实,使得悲剧形成强大的感人力量,能够穿越时空,震撼心灵,启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