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的内容要注意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科学性、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思想性要寓于艺术性之中,要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讲授、谈话、讨论的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事例生动。
讲授新知识时注意与旧知识的衔接,突出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依据学生的美术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板书能增加语言艺术传递信息方法的直观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板书要简明扼要,文字规范。
注意将主要的内容如美术术语进行板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并起示范作用。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在美术课堂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
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
讲授法有多种具体方式:①讲述。
侧重在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
凡是叙述某一问题的历史情况,以及某一发明、发现的过程或人物传记材料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②讲解。
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
讲解在文、理科教学中都广泛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应用尤多。
在美术课堂中,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
在教学中,讲解和讲述经常是结合运用的。
③讲演。
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
讲授法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专业美术,因之适用于传授新知识和阐明学习目的、教会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教学范围的运用。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在课内教学及课外教学、也无论是地理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讲授法都可运用。
它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而达到巩固掌握,在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且随时可与组织教学等环节结合。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项职能,同时要通过说明目的、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启发自觉学习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适用讲授方法来体现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
讲授法也易于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态度等,这些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
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但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看待。
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对北宋山水画和南宋山水画的主要区别的讲解,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以及激发了同学们对山水画的兴趣2.谈话法(问答法):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寻求知识。
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并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
他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
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本人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做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使他认识与改正错误。
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法。
西欧中世纪,学校里曾流行着教义式的问答法。
这种方法只要求学生机械地回答教师所传授的条文。
资本主义时期,一些进步教育家根据新的需要,反对这种机械式的问答法,积极恢复和发展有启发性的谈话法。
具体方式:①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
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或根据对眼前事物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回答,借以获得新知识。
也称启发式谈话法。
②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
根据学生学过的教材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
也称再现谈话法或问答式谈话法。
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者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谈话。
这种谈话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独立作业,或明确学习的重点。
也称讲授谈话法。
一般要求:提问要适合学生程度,有启发性,问题的表述方式应通俗易懂,含义明确,便于理解;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在班级教学中,面向全班提问,然后指定个别学生回答;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谈话要有计划性,并拟定出谈话提纲。
提问的问题要明确,要有启发性,要难易恰当。
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有明朗的态度。
具备条件(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2)学生对教师出的问题已具有某些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表象;(3)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无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必要的生活经验,但能够用观察、实验、直观教具、逻辑推理或者用已知的现象作对比。
教学案例:教师对脸谱一课中脸谱色彩,特点,分类等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以及脸谱谱式的观察进行作答,在回家与谈话中掌握了脸谱知识要点,且清晰明了。
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讨论的基本要求有: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一般说来,讨论的时机出现在:1.教师在教案中预先设计的必经程序,前阶段教学已为讨论作了充分的铺垫,学生经过讨论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认为让学生讨论比自己直接讲出更好时。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认为学生讨论可使思考问题更全面,通过恍然大悟得出结论更高兴。
学生讨论可以分为三步:1.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
2.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提出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
3.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
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参与讨论、鼓励表扬也很重要。
讨论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三种主要能力:1.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
初步培养学生的聚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2.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清晰、准确、有逻辑性。
3.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试图改变部分学生封闭的倾向。
这些技能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经常讨论,使学生喜欢课堂讨论。
在美术教学中,讨论能使学生彼此启迪,深化认识。
但讨论不适宜于低年级的或心理发展水平尚低以及缺乏有关知识背景的学生,也不适宜于某些学科(如数学、语言等)的基础内容的教学。
教学案例: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美术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好,使学生喜欢读书。
并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在书上作记号、划重点、谈见解、写眉批、旁注等,做好读书笔记,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愿学、会学到优学,这是教师自身职责之所在,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改发展的要求。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但教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技巧,从学会走向会学。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方法。
根据阅读的内容、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要求学生:(1)是粗读。
读教材结构,搞清各框题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2)是细读。
弄清美术教材的资料、事例,以及相关的基本知识。
(3)是精读。
读基本知识点,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时手不离笔、眼、手、脑等并用,对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性问题,加圈、加点、划线,或者在教材的天头地脚、节段框后写出点评和注释。
学会进行知识整理,目的在于把握知识体系,抓住知识精华和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好形式。
它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全万位掌握知识内容,使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比较法(亚妮负责)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美术课堂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能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但是在期间容易发生突发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机灵的反应能力,能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
(三)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范钰涵负责)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绘制实践活动,形成、巩固、完善相应技能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能促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眼、手协调并用,从而提高与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素质。
(四)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法、陶冶法(小婕负责)陶冶情操是美术教学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其重要的任务。
相对于技能知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