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人追偿权利浅析

保险人追偿权利浅析

保险人追偿权利浅析□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键字]保险代位求偿权,债权代位权,债权转让,保证人追偿权,交强险追偿权保险代位求偿权作为保险法上一个重要的制度,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至2013年《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出台,历经多次修改完善,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还很多。

另外,交强险实施以来,对于特殊情况下保险人赔偿第三者之后向致害人追偿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本文分析了实践中常见的几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完善保险代位求偿权以及追偿权制度提供参考意见。

一、保险代位求偿权与债权代位权、债权转让、保证人追偿权的比较与辨析1、保险代位求偿权与债权代位权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债权代位权指的是“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根据《保险法》第六十条规定,保险代位求偿权指的是“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可见,保险代为求偿权具备“代位”的属性,然而保险代位求偿权与合同法上的债权代位权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设立的目的不同。

保险代位求偿权基于第三人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负有赔偿义务而产生,其设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重复获利,另一方面防止第三人逃避责任;而债权代位权基于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而产生,其设立的目的在于防止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

其次,构成要件不同。

保险代位求偿权要求保险人已支付了保险赔偿金;债权代位权则要求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且对债权人造成了损害。

第三,行使权利的对象范围不同。

在对行使权利的对象的描述上,《保险法》与《合同法》分别将之称为“第三人”、“次债务人”。

基于保险合同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基本功能,“第三人”的范围排除了非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家庭成员及近亲属;而“次债务人”包括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所有人,次债务人与债务人的关系不影响债权人行使权利,除非该次债务人所负债务专属于债务人。

第四,行使权利的方式不同。

保险代位求偿权不限于诉讼,亦可以通过与第三人协商来行使;债权人代位权则只能以诉讼方式行使。

2、保险代位求偿权与合同法上的债权转让债权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指不改变合同的内容,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债权移转于第三人。

保险代位求偿权与债权转让有着相似之处,都发生了权利主体的转移,但二者也存在显著不同。

第一,成立的对价不同。

基于保险补偿原则,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成立要求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支付赔款,且代位求偿的范围以赔偿范围为限,即保险人取得债权的对价与获得的权利等值。

而债权转让则不问转让人与受让人的转让对价,也就是说,债权转让可以是有偿,也可以是无偿的。

因此,债权受让人可行使的债权范围可以高于获得债权的对价,而保险代位求偿权则不允许保险人在赔偿范围外获益。

第二,对第三人的效力不同。

保险代位求偿权无须通知第三人即生效,而债权转让需通知第三人才生效。

第三,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之日起算,即权利转移的时间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而债权转移中权利转移的时间点对诉讼时效并无影响,通知债务人只是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

由于二者的上述不同,通说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属于“法定债权转让”①,而合同法八十八条中的“债权转让”为“约定债权转让”。

3、保险代位求偿权与保证人追偿权追偿权是指法律赋予付出一定义务的人请求经济补偿的权利。

民法上的追偿权非常广泛,如不真正连带债务中非终局责任人赔偿后向终局责任人的追偿、担保法中保证人的追偿权等等、连带责任内部的追偿、合伙人内部追偿等等。

其中,在保证保险中,保证人的追偿权常与保险代位求偿权二者常被混淆。

《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第十二条规定“已经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或者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其他保证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

有学者认为,担保追偿权兼具“代位性”及“追偿性”的双重属性②。

保险代位求偿权与保证人追偿权的相似之处在于,权利人以清偿债务为获得权利的前提,且自清偿时起算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

但仔细比较,二者仍有显著区别。

第一,取得权利前,向债权人清偿的条件不同。

在连带责任保证关系中,债权人需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在一般保证中,债权人需在保证期间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仲裁①许良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②程啸,王静:《论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之区分及其意义》,《法学家》2007年02期(先诉抗辩权),否则,保证人无须承担保证责任,也就不存在取得保证人追偿权的基础。

而在保险代位求偿关系中,保险人不得以被保险人未向第三者索赔为由拒绝赔偿,也不存在“保证期间”,只要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提出的索赔未超过诉讼时效,保险人均应依法、依约承担保险责任。

第二,行使权利的时间存在差异。

《担保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后,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保证人可以参加破产案件分配,预先行使追偿权”。

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及第三款的规定,保险代位求偿权中,保险人不存在对第三人预先行使代位求偿权的权利,但被保险人过错造成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求偿权时,保险人可以免除或减少保险赔偿金。

二、关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疑难问题1、投保人能否作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从《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该条规定不难看出,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对象为“第三者”。

《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第六十二条规定“除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本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外,保险人不得对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从保险法第十二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看,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对象排除了被保险人及非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

然而,在保险实务中,由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一致的情况普遍存在,投保人造成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讨论能否向投保人追偿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典型的需要向投保人追偿的情形有承运人投保、被保险人为货主的货物运输保险、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等。

笔者认为,投保人可以作为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对象,理由是:第一,从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设计看,保险代位求偿代的是被保险人的位,取而代之的是保险人,其共同指向一个第三者,这一“第三者”的要义,即在代者与被代者之外。

投保人虽然是保险合同的缔约方,但投保人在代位求偿制度中,却不属于上述任一主体,因此,只能被视作“第三者”。

即从严格逻辑释义的角度推敲法条,法条在同一条中列举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概念,又因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不可能为一人,所以法条在称呼“第三者”时,作为唯一例外,排除的只有被保险人及其非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近亲属和组成人员。

第二,现行《保险法》对于保险利益的规定相对宽松,不要求财产险投保人对保险财产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的利益与保险人订立合同,其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并不能为自身的过错免责。

在前述货运险及保证保险关系中,投保人支付的保费并不是规避自身风险的对价,而往往是获取运输业务或者是获取贷款的信用对价。

在这两类保险合同中,在保险事故发生之后,投保人同时即是造成保险事故发生的第三者,保险公司在理赔后可以向投保人代位求偿这样的结论应当是无可质疑的。

因此,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对象可以是投保人。

为避免产生歧义,在保险法修订时,建议今后修改《保险法》时,将“第三人”明确为“被保险人及其非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近亲属和组成人员以外的人”。

2、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范围根据《保险法》第60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范围为“赔偿金额范围内”。

由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代位性,保险人可以在赔偿范围内行使被保险人的权利,包括主债权和从属权利③,如担保权利、取得法定孳息的权利等。

受“赔偿金额范围”的限制,保险人可能不能完全代位被保险人的权利,比如保证险中,被保险人收取罚息、复利的权利由于保险人清偿而终结,保险人不能依照代位求偿权取得。

对于保险人的理赔费用,主流观点则认为不应当转嫁给第三人④。

笔者认为:如果公估费为确定事故的原因、性质、损失程度所必然产生的,即便没有保险,第三人也应当赔偿时,应当允许保险人行使代位追偿权,否则,第三人可能逃避其应承担的责任;反之,则不得转嫁给第三人。

3、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权冲突时的受偿顺序实务中,常出现保险人的赔偿未能完全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失的情况,此时,如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不能从第三者获偿全部损失时,则存在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请求权冲突的问题。

在权利冲突时,确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受偿顺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当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权冲突时,对于赔款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被保险人应当优先受偿,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应当按照债权比例受偿。

第一种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从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情况看,该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从《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中,并不能当然推论出被保险人优先受偿。

根据该款规定,只能得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分别在保险赔偿范围内和保险赔偿范围外向向第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损失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7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的规定,保险人可以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的担保权利,《保险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应当可以借鉴前述规定。

④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保险代位求偿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一)>》的通知(沪高法民五【2010】2号)中,上海市高院认为:“《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在理赔程序中支出的公估费等必要费用,由保险人承担。

保险人支出的公估费不属于《保险法》第六十条规定的保险赔偿金。

在保险代位求偿权纠纷中,保险人要求第三者赔偿公估费的,法院不予支持。

”三者请求赔偿,而并不能得出第三者不能全面清偿二者债务时的清偿顺序。

其次,《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被保险人取得的保险赔偿不能弥补第三人造成的全部损失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向第三人请求赔偿”,该规定赋予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平等的诉讼主体地位,为“按比例平等受偿”提供了程序上的正当性。

《保险法》虽无类似规定,但可参照该规定。

第三,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分别起诉时,客观上存在“谁先起诉谁先受益”的情况,即司法实践中并不禁止保险人优先受偿。

第四,如果认为被保险人享有法定的优先受偿权,在被保险人怠于行使索赔权时,保险代位求偿权亦难以行使,第三者可能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