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从“荷蒉”者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他有知人之才,知心之能,知人之智,知世之明。
从孔子的回答可看出他虽知自己处境尴尬(“击磬”流露其行道受阻),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B.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8.5)接舆把孔子比作衰老的凤凰,委婉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好好把握未来。
C.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晨门”的话对孔子一生政治追求做了精辟概括,他应该是一位学识修养极高的隐士。
D.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孔子感叹年老力衰,道之不行;透露出天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哀怨。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往者不可谏,⑵,,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⑶八佾舞于庭,,?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2分)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⑴请从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中推测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
(1分)⑵孔子一贯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此次见哀公,离鲁司寇之职已十五年,早已不参与鲁国政治,而此次越位见哀公,且两次自言“不敢不告”,不是与其一贯主张矛盾吗?你对孔子这一行为如何理解?说说你的理由。
(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⑴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通感慨。
这番感慨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分)⑵你是否认同子路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5分)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盖寝疾七日而没。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结合本课内容和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发展要求】2.根据课文材料加以想像扩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㈣参考资料◆《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
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
14.21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
18.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
18.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18.7章相当于—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
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三、此题意在以本课课文为线索,巩固相关的文言知识。
1.此题意在使学生巩固关于文言文句子成分省略的知识。
省略成分如下(加着重号部分)孔子..不可..之三子告,三子接舆..不得与之言..趋而辟之,孔子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丘不与之.(指代“斯人之徒”)易也子路..则行矣..至,丈人2.此题意在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子路)停止,留下。
食: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之,子路)食,给(他)吃,读sì,后作“饲”。
见: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二子)见,读xiàn。
洁: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自身)清洁。
迷: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其邦)混乱。
四、此题意在通过加标点培养文言阅读能力,并提供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扩展阅读资料。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下。
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颈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从腰部以下比禹矮三寸,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个丧家之犬。
”子贡如实地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描绘的我的形状不一定对,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对极了!对极了!”◆【相关链接】《孔子的政治品格》(《<论语>选读》第21页)《知其不可而为之》练习参考答案㈡温故知新一、1.C (“辟”通“避”,避开;“芸”通“耘”,除草;“反”通“返”,返回)2.A (过:经过,路过)3.A (从政:参与政事;沐浴:洗发洗身,洗浴;问津:询问渡口;从而:两个词,从,跟随,而,表转折。